伤寒常见的肠道并发症
伤寒可引发多种肠道并发症,包括肠出血(发生率2%15%,因伤寒杆菌侵犯致血管破裂及凝血异常,少量出血可无症状,大量出血可休克,儿童、老人及有消化性溃疡史、生活方式不当者易发生,少量出血需卧床等,大量出血需输血等)、肠穿孔(发生率1%5%,多在病程第23周,因病变侵犯肠壁全层,有右下腹剧痛等表现,年龄大、有肠道手术史及增加腹压行为者易发生,确诊后需手术并抗感染)、中毒性肠麻痹(因内毒素影响肠道神经调节,有腹胀等表现,儿童及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者易发生,需针对伤寒治疗并对症处理)、肠道狭窄(因病变愈合纤维组织增生,有肠梗阻症状,肠道病变广泛及年龄小者易发生,轻度保守治疗,严重手术治疗),同时对儿童、老人、有基础疾病者、孕妇等特殊人群给出相应温馨提示。
一、肠出血
1.发生机制:伤寒杆菌侵犯肠道,导致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病变,当病变累及血管时,可引起血管破裂出血。此外,伤寒患者的凝血功能可能出现异常,这也增加了肠出血的风险。
2.发生率:在伤寒患者中,肠出血的发生率约为2%15%。
3.临床表现:少量出血时可无症状,或仅有轻度头晕、脉搏增快;大量出血时可出现面色苍白、冷汗、烦躁、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大便可呈暗红色血便。
4.影响因素:年龄方面,儿童和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发生肠出血后可能症状更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有消化性溃疡病史的患者,肠道血管本身可能存在病变,更容易发生肠出血。生活方式上,患者在患病期间若过早活动、饮食不当(如食用粗糙、刺激性食物),会增加肠出血的发生几率。
5.应对措施:少量出血时,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禁食或给予少量流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大便情况。大量出血时,应立即输血、补液,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二、肠穿孔
1.发生机制: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病变多发生在回肠末端,当病变侵犯肠壁全层时,可导致肠穿孔。穿孔多发生在病程的第23周。
2.发生率:肠穿孔的发生率约为1%5%。
3.临床表现:患者突然出现右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脉搏细速、体温暂时下降等,随后出现腹膜炎体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
4.影响因素: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发生肠穿孔后预后较差。有肠道手术史的患者,肠道局部结构和功能可能存在异常,发生肠穿孔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患者若在患病期间用力排便、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可能诱发肠穿孔。
5.应对措施:一旦确诊肠穿孔,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并给予抗生素控制感染。
三、其他肠道并发症
1.中毒性肠麻痹
发生机制:伤寒杆菌释放的内毒素可影响肠道的神经调节功能,导致肠壁肌肉张力减退,蠕动减弱,从而引起中毒性肠麻痹。
临床表现:患者表现为腹胀、肠鸣音减弱或消失,严重时可导致呼吸困难。
影响因素:儿童患者由于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发生中毒性肠麻痹。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神经病变可能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增加中毒性肠麻痹的发生风险。
应对措施:主要是针对伤寒进行治疗,同时给予胃肠减压、肛管排气等对症处理,以减轻腹胀。
2.肠道狭窄
发生机制:伤寒肠道病变愈合过程中,纤维组织增生,可导致肠道狭窄。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肠梗阻症状。
影响因素:肠道病变范围广泛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肠道狭窄。年龄较小的患者,肠道生长发育可能受到肠道狭窄的影响。
应对措施:轻度狭窄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禁食、胃肠减压、补液等;严重狭窄则需手术治疗。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发育尚未成熟,在发生肠道并发症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应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饮食情况、大便性状等。治疗时应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老年人患者身体机能下降,抵抗力弱,发生肠道并发症后恢复较慢,应加强营养支持,注意保暖,预防感染。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消化性溃疡等)的患者,在治疗伤寒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降低肠道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和严重程度。孕妇患者发生肠道并发症时,治疗需谨慎,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