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方法
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不同特殊人群还有相应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涵盖生活方式调整(如肥胖者减重、避免睡前进食、抬高床头)和饮食调整(减少诱发反流食物摄入、戒烟戒酒);药物治疗有抗酸剂、抑酸剂(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促胃肠动力药;手术治疗包括抗反流手术(如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和内镜治疗(如内镜下射频治疗、注射治疗);特殊人群方面,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低龄儿童用药谨慎;老年人考虑药物相互作用、调整剂量,手术需谨慎评估;孕妇以生活和饮食调整为主,严重时在医生指导下用相对安全药物,合理控制体重。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对于所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是基础治疗。肥胖人群应减轻体重,因为过多的腹部脂肪会增加腹压,导致胃酸更容易反流,减轻体重可降低腹压,减少反流发生。避免睡前进食,晚餐与睡眠间隔应大于3小时,以免夜间睡眠时胃酸分泌增加且食管蠕动减少,加重反流。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利用重力作用减少夜间胃酸反流。
2.饮食调整:减少食用可能诱发反流的食物,如辛辣食物、高脂肪食物、巧克力、咖啡、浓茶等。辛辣食物会刺激食管黏膜,高脂肪食物可延缓胃排空,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增加反流风险。戒烟戒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酒精会刺激胃酸分泌并损伤食管黏膜。
二、药物治疗
1.抗酸剂:适用于症状较轻、间歇发作的患者。常用药物有铝碳酸镁等,可中和胃酸,快速缓解症状。但作用时间较短,一般仅能暂时缓解不适。
2.抑酸剂
H2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能抑制胃酸分泌,适用于轻、中症患者。其疗效相对质子泵抑制剂较弱,但价格较为便宜。对于年龄较大、肝肾功能有所减退的患者,使用时需注意监测肝肾功能,因为此类药物可能会影响肝肾功能。
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是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首选药物。能持久、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迅速缓解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愈合。对于病情较重、有食管炎的患者效果较好。儿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需谨慎,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用药要求,一般低龄儿童不建议使用,需在医生严格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
3.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增加食管下括约肌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减少胃内容物反流。可与抑酸剂联合使用,增强疗效。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等。
三、手术治疗
1.抗反流手术:适用于长期服药效果不佳、不能耐受药物治疗、存在食管裂孔疝等解剖异常的患者。常见的手术方式有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通过重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阻止胃酸反流。但手术有一定的风险,如术后吞咽困难、腹胀等,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年龄较大、身体状况较差、合并有严重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综合评估后决定是否手术。
2.内镜治疗:包括内镜下射频治疗、内镜下注射治疗等。内镜下射频治疗是通过热能使食管下括约肌组织重塑,增加其压力。内镜下注射治疗是向食管下括约肌注射某些物质,增加其厚度和压力。内镜治疗相对创伤较小,但疗效可能不如手术治疗持久,适用于不愿接受手术或存在手术禁忌证的患者。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养,避免过度喂养。对于症状较轻的儿童,可先观察,随着年龄增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完善,症状可能自行缓解。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某些药物,如质子泵抑制剂,必须使用时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密切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时需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肝肾功能减退的老年人,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手术耐受性较差,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
3.孕妇:孕妇患胃食管反流病较为常见,治疗以生活方式和饮食调整为主,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症状严重,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相对安全的药物,如铝碳酸镁等。同时,孕期体重增加需合理控制,避免因体重过度增加加重反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