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出血怎么治
肠胃出血治疗需先明确出血相关情况,采取个体化方案,目标是止血、补充血容量、防治并发症并治疗原发病。一般治疗包括卧床休息、依出血情况决定禁食与否、监测生命体征;补充血容量可输血或输液;止血治疗有药物、内镜、介入、手术等方式;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康复期要注意护理、定期复查,预防则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有相关情况者定期体检。
一、治疗原则
肠胃出血治疗需先明确出血原因、部位和严重程度,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目标是止血、补充血容量、防治并发症,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病。
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以防加重出血。对于有呕血症状的患者,需将头偏向一侧,防止误吸导致窒息。
2.禁食禁水:根据出血情况决定禁食时间。少量出血且无呕血者可适当进食温凉、清淡流食;大量出血者需严格禁食,待出血停止后,逐渐从流食、半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
3.监测生命体征: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体温和尿量等,观察呕血、黑便情况,定期复查血常规,了解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变化,以评估出血情况和治疗效果。
三、补充血容量
1.输血:适用于大量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低于70g/L、收缩压低于90mmHg或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输血可迅速补充血容量,改善组织灌注,但需注意输血不良反应和感染风险。
2.输液:可选用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胶体液等,以维持患者的血容量和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和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避免输液过多过快导致肺水肿。
四、止血治疗
1.药物止血:常用药物有抑制胃酸分泌药,可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有利于止血;血管收缩药能收缩内脏血管,减少血流量,达到止血目的;止血敏等药物可增强血小板功能,促进凝血。
2.内镜止血:适用于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引起的出血。通过内镜可直接观察出血部位,并采用注射药物、热凝、机械止血等方法进行止血,具有止血效果好、创伤小等优点。
3.介入治疗:对于药物和内镜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经导管动脉栓塞术是通过向出血动脉内注入栓塞材料,阻断血流,达到止血目的;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主要用于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4.手术治疗:对于严重出血、内科治疗无效或存在消化道穿孔、肿瘤等情况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根据出血原因和部位而定,如胃大部切除术、肠切除术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肠胃出血相对少见,但病情变化快。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药物。儿童用药剂量需根据年龄、体重精确计算,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加强心理护理,减少患儿的恐惧和焦虑。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身体机能较差,对出血的耐受性低。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的药物。此外,老年人恢复能力较弱,需适当延长康复时间,加强营养支持。
3.孕妇:孕妇肠胃出血治疗需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如需输血,应选择合适的血液制品,避免发生溶血反应。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必要时请妇产科医生会诊。
4.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肠胃出血时,要同时兼顾基础疾病的治疗,避免因治疗肠胃出血而影响基础疾病的控制。例如,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诱发基础疾病的加重。
六、康复与预防
1.康复期护理:患者出血停止后,应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上要注意规律进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饮酒,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导致腹压增加,引起再次出血。
2.定期复查:患者出院后需定期复查胃镜、肠镜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病变。同时,要遵医嘱按时服药,积极治疗原发病。
3.预防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戒烟限酒,合理饮食。对于有肠胃疾病家族史或患有相关基础疾病的人群,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