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什么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常见病因包括感染(病毒、细菌、寄生虫等)、饮食(不洁、变质、生冷等食物及酗酒)、药物(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及其他因素(应激、过敏);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脱水等;诊断需结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必要的胃镜、肠镜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补充体液)、药物治疗(针对性抗生素、止吐止泻药)和饮食调整(急性期禁食后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食物);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患有基础疾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包括注意饮食卫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滥用药物和增强免疫力。
一、定义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通常由多种因素引发,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如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等,都可能导致急性肠胃炎。
2.饮食因素:食用不洁食物、过期变质食物、生冷食物或刺激性食物,以及酗酒等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刺激胃肠黏膜,引发炎症。
3.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抗生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会刺激胃肠道,引起急性肠胃炎。
4.其他因素:如应激状态、过敏反应等也可能诱发该病。
三、症状
1.恶心、呕吐:这是常见症状,呕吐物通常为胃内容物。
2.腹痛:疼痛程度和性质不一,可为胀痛、绞痛等,多位于上腹部或脐周。
3.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水样便,严重者可出现黏液便或脓血便。
4.发热: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者可能出现高热。
5.脱水:由于呕吐和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患者可能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眼窝凹陷等脱水症状。
四、诊断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史、用药史、接触史等,以了解可能的病因。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腹部体征等,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粪便培养等,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病原体。
4.其他检查:如胃镜、肠镜等,一般在病情复杂或诊断不明确时进行。
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病情轻者可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液以补充体液的丢失。如果持续呕吐或明显脱水,则需静脉补充5%~10%葡萄糖盐水及其他相关电解质。
2.药物治疗:对于感染性腹泻,可适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生素,如黄连素、庆大霉素等,但应避免滥用。还可使用止吐药、止泻药等缓解症状,如多潘立酮、蒙脱石散等。
3.饮食调整:在急性期应禁食数小时至1天,待症状缓解后,可逐渐给予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米汤、粥、面条等,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的胃肠道功能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刺激。家长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避免给孩子食用生冷食物。如果孩子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补充水分,防止脱水。由于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避免自行用药。
2.老年人: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患急性肠胃炎后病情可能更为严重,恢复也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老年人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补充营养,增强身体抵抗力。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较为特殊,用药需要谨慎。如果孕妇患上急性肠胃炎,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因疾病影响胎儿的健康。
4.患有基础疾病者: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患急性肠胃炎后可能会加重原有疾病的病情。在治疗急性肠胃炎的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密切监测血糖、血压等指标的变化。
七、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不吃不洁食物,不吃过期变质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和刺激性食物。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定时定量进食,避免暴饮暴食,注意饮食均衡。
3.加强个人卫生: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避免细菌和病毒的传播。
4.避免滥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如必须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5.增强免疫力:保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