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丹毒是怎么回事
皮肤病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病因包括细菌经皮肤或黏膜细微破损处侵入及免疫力低下。临床表现为下肢和面部边界清晰的红斑、水肿、水疱等局部症状以及发热等全身症状。诊断依据临床症状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检查。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局部需清洁消毒,患者应休息并抬高患肢。预防要做好皮肤护理、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儿童高热惊厥风险高,孕妇用药需谨慎,各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什么是皮肤病丹毒
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它并非是人们传统认知中皮肤局部的“毒”,而是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
二、丹毒的病因
1.细菌感染: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是主要致病菌,常通过皮肤或黏膜细微破损处侵入人体,如足癣导致的皮肤破损、口腔溃疡、挖鼻引起的鼻黏膜破损等,都为细菌入侵提供了途径。
2.免疫力低下: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肾病等)的人群,其免疫系统功能相对较弱,易受细菌侵袭引发丹毒。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免疫系统被抑制,对细菌的抵抗力下降,也是丹毒的高危人群。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同样增加了患病风险。
三、丹毒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发病初期,局部皮肤会出现红斑,边界清晰,红斑迅速向周围蔓延,颜色鲜红,中央颜色稍淡,可伴有明显的水肿,按压红斑处皮肤褪色,松开后红色很快恢复。随着病情发展,红斑表面可出现水疱,严重时水疱可破溃、糜烂。皮肤触之温度升高,有明显的压痛感。
2.全身症状:患者常伴有发热、寒战、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体温可高达39℃甚至更高,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儿童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高热时可能出现惊厥。
四、丹毒的诊断
1.临床症状:医生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来初步诊断,如边界清楚的红斑、发热等症状。同时会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皮肤破损、足癣等病史,以及是否存在免疫力低下的情况。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提示存在细菌感染。C反应蛋白也会升高,反映炎症的活跃程度。细菌培养在少数情况下可培养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但由于取材和培养条件等限制,阳性率并不高。
五、丹毒的治疗
1.药物治疗:首选青霉素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达到杀菌的目的。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抗生素的使用疗程一般为1014天,具体疗程需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恢复情况由医生决定。
2.局部处理:对于局部皮肤水疱、破溃处,可使用碘伏等消毒剂进行清洁、消毒,防止继发感染。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水肿。
六、丹毒的预防
1.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破损。积极治疗足癣、口腔溃疡等基础疾病,减少细菌入侵的机会。尤其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更要注意足部皮肤护理,每天用温水洗脚,擦干后可涂抹润肤霜,防止皮肤干裂。
2.增强免疫力:通过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身体免疫力。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丹毒发病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家属应密切关注老年人的身体状况,若发现皮肤出现红斑、发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由于老年人可能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在使用抗生素治疗丹毒时,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遵医嘱调整药物剂量。
2.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丹毒后高热惊厥的风险较高。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发热、皮肤红斑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温处理。在使用抗生素治疗时,要严格按照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或引起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安抚孩子情绪,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
3.孕妇:孕妇用药需谨慎,在治疗丹毒时,应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孕妇要密切关注自身及胎儿情况,如有不适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加强营养,以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