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鹅口疮
宝宝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常见口腔黏膜疾病,免疫力下降或口腔环境改变易致病;症状为口腔黏膜有乳白色斑膜,严重时宝宝会疼痛、烦躁等;高发于新生儿、婴幼儿、长期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及营养不良等抵抗力差的宝宝;发病原因包括母婴传播、用品不洁、交叉感染等;诊断靠观察症状和涂片检查;治疗有一般治疗(注意口腔卫生、消毒用具、加强营养)和药物治疗(制霉菌素、碳酸氢钠溶液);预防措施涵盖产妇治疗、餐具消毒、个人卫生、增加抵抗力等;特殊人群如新生儿清洁口腔要轻柔、早产儿需更细心护理、过敏体质宝宝用药要警惕过敏反应。
一、定义
宝宝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的口腔黏膜疾病,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白色念珠菌是一种真菌,通常存在于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等部位,在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当宝宝的免疫力下降或口腔环境改变时,就可能引发感染。
二、症状表现
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感,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
2.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3.感染轻微时,宝宝可能没有明显的不适,不影响吃奶;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三、高发人群
1.新生儿:由于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白色念珠菌的侵袭。
2.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至2岁的宝宝,此时宝宝开始添加辅食,口腔接触外界物品增多,感染机会增加。
3.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的宝宝:这些药物会破坏宝宝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使得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
4.营养不良、腹泻或有免疫缺陷的宝宝:身体抵抗力差,更容易感染白色念珠菌。
四、发病原因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宝宝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乳头不清洁,都可能将白色念珠菌带入宝宝口腔。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宝宝,因交叉感染而患鹅口疮。
5.长期使用抗生素,抑制了口腔内的有益菌,导致白色念珠菌大量繁殖。
6.宝宝自身免疫力低下,如营养不良、缺乏维生素等,容易引发感染。
五、诊断方法
1.医生一般通过观察宝宝口腔内的症状进行初步诊断,典型的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上的白色斑膜。
2.如果症状不典型,可能会取口腔黏膜上的斑膜进行涂片检查,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白色念珠菌的菌丝和孢子,以明确诊断。
六、治疗方法
1.一般治疗
注意口腔卫生,喂奶后给宝宝喝少量温水,以清洁口腔。
奶瓶、奶嘴要定期消毒,母乳喂养的妈妈要注意乳头清洁。
加强营养,特别是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的摄入。
2.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有制霉菌素,将其研成末与鱼肝油滴剂调匀,涂搽在创面上。
也可使用2%5%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清洗口腔,改变口腔的酸性环境,抑制白色念珠菌的生长。
七、预防措施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进行消毒。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宝宝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6.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宝宝,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7.应注意宝宝的营养均衡,避免宝宝挑食、偏食,防止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
八、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新生儿:新生儿的口腔黏膜非常娇嫩,在清洁口腔时动作一定要轻柔,避免损伤口腔黏膜,引发感染。如果需要使用药物治疗,一定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密切观察宝宝的反应。
2.早产儿: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发育更不完善,更容易感染鹅口疮,且病情可能相对较重。家长要更加注意早产儿的护理,保持其口腔清洁,注意保暖,避免交叉感染。一旦发现有鹅口疮的迹象,应及时就医。
3.过敏体质宝宝:在使用药物治疗鹅口疮时,要警惕过敏反应的发生。如果宝宝在用药后出现皮疹、瘙痒、呼吸急促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