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痔和直肠息肉区别
内痔和直肠息肉两种肛肠疾病,内痔是齿线以上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的常见肛肠病,病因包括腹内压增高、局部充血等,症状有便血、痔核脱出等,好发于中老年人、久坐久站人群等,诊断靠肛门视诊、指诊等,治疗有一般治疗、局部用药、注射及手术等;直肠息肉是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状良性肿瘤,病因涉及饮食、遗传、炎症等,症状有便血、息肉脱出等,儿童和成年人都可发病,诊断采用直肠指诊、直肠镜等,治疗主要是内镜下切除和手术切除,同时还针对孕妇、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给出了相应的治疗注意事项。
一、概念
内痔是发生在齿线以上的痔,由黏膜下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形成,是肛门直肠病中最常见的疾病。直肠息肉是指从直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
二、病因
1.内痔:长期坐立、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盆腔巨大肿瘤等,导致腹内压增高,阻碍直肠静脉回流,从而引发内痔;此外,长期饮酒和进食大量刺激性食物可使局部充血,肛周感染可引起静脉周围炎,使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这些都可能诱发内痔。
2.直肠息肉:饮食因素方面,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的人群发病率较高;遗传因素也有一定影响,某些遗传因素或基因发生突变与息肉的形成相关;炎症刺激,如直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可引起肠黏膜息肉生成。
三、症状
1.内痔:一期内痔通常仅表现为便时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无痔核脱出;二期内痔常有便血,排便时有痔核脱出,便后可自行回纳;三期内痔便血少见,排便或久站、咳嗽、劳累、负重时痔核脱出,需用手回纳;四期内痔痔核脱出不能回纳或回纳后又脱出,可伴有疼痛、瘙痒等症状。
2.直肠息肉:小的息肉一般无症状,较大的息肉可能引起便血,多为大便表面带血,量少;还可能出现息肉脱出,低位带蒂息肉可脱出肛门外,多能自行回纳;有时会有肠道刺激症状,如腹泻或排便次数增多,继发感染时可出现黏液脓血便。
四、好发人群
1.内痔:中老年人、久坐久站人群、经常便秘或腹泻者、孕妇等是内痔的高发人群。中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静脉弹性降低;久坐久站使肛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孕妇由于子宫增大压迫盆腔血管,影响直肠静脉回流。
2.直肠息肉:儿童和成年人都可发病。儿童型息肉多发生于5-10岁儿童;成年人中,有家族遗传病史者、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者、患有肠道慢性炎症者更易患直肠息肉。
五、诊断方法
1.内痔:肛门视诊可观察到脱出的痔核;直肠指诊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黏膜隆起;肛门镜检查能直接观察到齿线以上的内痔情况,可见黏膜呈暗红色隆起。
2.直肠息肉:直肠指诊可触及质软、可推动的肿物;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可直接观察息肉的形态、大小、数目及部位,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性质;钡剂灌肠造影可发现充盈缺损,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六、治疗方法
1.内痔:一般治疗包括增加纤维性食物,改变不良的大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防治便秘和腹泻。局部用药可使用栓剂、膏剂等。注射疗法适用于一、二期内痔,将硬化剂注射于黏膜下层静脉丛周围,使痔块萎缩。胶圈套扎疗法适用于二、三期内痔,通过胶圈套扎痔根部,阻断其血运,使痔缺血、坏死、脱落。手术治疗适用于四期内痔、嵌顿性痔等,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痔切除术等。
2.直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是治疗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包括电凝切除、激光切除、微波切除等,适用于大多数良性息肉。对于直径较大、基底较宽或怀疑有恶变的息肉,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除,如经肛门切除术、直肠部分切除术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患内痔,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胎儿的药物,尽量采用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避免久站久坐、温水坐浴等。患直肠息肉时,如需治疗,要充分评估对胎儿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2.儿童:儿童内痔相对少见,若出现症状,应先通过调整饮食、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等非药物方法改善。儿童直肠息肉多为良性,治疗时应根据息肉大小、部位等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尽量减少对儿童身体的损伤。
3.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较差,患内痔或直肠息肉时,手术治疗风险相对较高,术前要充分评估心肺功能等情况。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身体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