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角化型手足癣
角化型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侵犯手足皮肤角质层引发的慢性皮肤真菌感染病,其病因包括致病菌感染及生活方式、年龄、病史等诱发因素,临床表现有皮肤角化过度、皲裂、瘙痒,好发于手足部位,可通过临床表现观察和真菌学检查诊断,需与慢性湿疹、掌跖脓疱病鉴别,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角化型手足癣是由皮肤癣菌侵犯手足皮肤角质层引起的一种慢性、常见的皮肤真菌感染性疾病。皮肤癣菌包括毛癣菌属、小孢子菌属等,它们在手足部温暖、潮湿的环境下容易滋生繁殖,从而引发病变。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致病菌感染:主要是皮肤癣菌感染,通过直接接触(如与患者握手、共用毛巾等)或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污染的拖鞋、浴巾等)传播。皮肤癣菌侵入手足皮肤角质层后,会在局部生长繁殖,其代谢产物会引起皮肤的炎症反应和角质层的异常改变。不同的皮肤癣菌种类可能导致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在角化型手足癣中,以毛癣菌属感染较为常见。
2.诱发因素
生活方式: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如从事渔业、洗衣业等工作的人群,手足部皮肤经常接触水,容易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增加感染皮肤癣菌的风险;穿着不透气的鞋袜,会使手足部局部温度升高、湿度增加,为皮肤癣菌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年龄: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但成年人由于生活和工作中接触各种环境因素的机会较多,相对更易患病。儿童如果有与患病者密切接触等情况,也可能感染,但相对发病率较成年人低一些。
病史:有手足多汗症的患者,由于汗液分泌多,皮肤表面的酸碱度等环境改变,利于皮肤癣菌生长;既往有手足癣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容易发展为角化型手足癣。
三、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
角化过度:手足部皮肤增厚、粗糙,纹理加深,皮肤干燥,有脱屑现象。脱屑往往呈片状,可融合成片,严重时整个手掌或足底的皮肤都变得很厚且干燥。
皲裂:由于皮肤过度角化,弹性降低,容易出现皲裂,尤其是在手指关节、足跟等部位,皲裂可深达真皮层,引起疼痛,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如行走、抓握等。
瘙痒:部分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感,但一般较水疱鳞屑型手足癣的瘙痒相对较轻,不过在病情发作或皮肤干燥加重时,瘙痒可能会明显。
2.好发部位:主要累及手掌、足底及指(趾)间等部位,单侧发病较为常见,但也有双侧同时发病的情况。
四、诊断
1.临床表现观察:医生通过观察患者手足部皮肤的角化过度、皲裂、脱屑等典型表现,初步怀疑为角化型手足癣。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病变部位的皮屑、甲屑等进行显微镜检查,若发现真菌菌丝或孢子,可明确诊断。直接镜检操作简便,但阳性率可能受取材部位、病变阶段等因素影响。
真菌培养:将采集的标本接种于真菌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根据菌落形态、显微镜下特征等可以进一步鉴定真菌的种类,有助于明确致病菌种,为后续可能的针对性治疗提供参考,但培养时间相对较长,一般需要12周。
五、鉴别诊断
1.慢性湿疹:慢性湿疹也可出现手足部皮肤增厚、粗糙、脱屑等表现,但慢性湿疹多对称发病,瘙痒较为剧烈,常有皮疹的多形性,如红斑、丘疹、水疱等病史,真菌学检查阴性。
2.掌跖脓疱病:掌跖脓疱病表现为手掌和足底反复出现脓疱,脓疱干涸后脱屑,与角化型手足癣的脱屑表现有相似之处,但掌跖脓疱病的脓疱为无菌性脓疱,真菌学检查阴性,且有其自身的特征性病理改变。
六、预防及注意事项
1.个人卫生
保持手足清洁干燥,勤洗手、洗脚,洗完后及时擦干,尤其是指(趾)间部位。
尽量穿透气性好的鞋袜,勤更换鞋袜,避免穿不透气的塑料鞋、胶鞋等。
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拖鞋、脚盆等生活用品,防止交叉感染。
2.特殊人群注意
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容易接触到被污染的物品,家长要注意给儿童选择合适的鞋袜,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不与他人共用生活用品等。如果儿童出现手足部皮肤异常,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的屏障功能相对较弱,且可能合并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更容易感染皮肤癣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保持手足部皮肤的清洁和干燥,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环境利于真菌生长,加重手足癣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