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胃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引发胃出血的多种因素,包括胃部疾病(胃溃疡、胃炎、胃癌)、食管疾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全身性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还提及其他因素如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外伤、饮食因素(食用过冷过热粗糙食物、暴饮暴食)等;同时给出温馨提示,强调老年人需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有基础疾病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遵医嘱用药,儿童出现症状要及时就医,孕妇呕吐剧烈也应及时就医。
一、胃部疾病
1.胃溃疡:胃溃疡是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后形成的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胃壁的血管时,就会导致出血。研究表明,胃溃疡患者发生胃出血的风险较高。有胃溃疡病史的人群,尤其是长期不规律治疗、饮食不节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胃出血。年龄较大的患者,由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发生胃出血后可能恢复较慢。
2.胃炎:包括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通常是由于应激、药物、酒精等因素引起胃黏膜的急性炎症,严重时可导致黏膜糜烂、出血。例如,大量饮酒后,酒精可直接损伤胃黏膜,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发胃出血。慢性胃炎若长期不愈,胃黏膜反复受损,也可能导致胃出血。有胃炎病史且生活不规律、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发生胃出血的可能性增加。
3.胃癌:胃癌是胃黏膜上皮细胞发生的恶性肿瘤。肿瘤组织生长迅速,可侵犯周围的血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胃癌引起的胃出血通常较为隐匿,早期可能仅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中老年人患胃癌的风险相对较高,且胃癌导致的胃出血预后相对较差。
二、食管疾病
1.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当曲张的静脉破裂时,会引起大量出血。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减退,凝血功能障碍,出血后不易止血。这类患者一旦发生胃出血,病情往往较为凶险,死亡率较高。
2.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通常是由于剧烈呕吐、咳嗽等原因,导致食管贲门处的黏膜和黏膜下层撕裂,引起出血。这种情况在酗酒、妊娠呕吐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年轻人若因酗酒出现剧烈呕吐,容易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导致胃出血。
三、全身性疾病
1.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这些疾病会影响人体的凝血功能,导致凝血因子缺乏或血小板数量减少。即使胃黏膜仅有轻微损伤,也可能因凝血功能障碍而出血不止。患有血液系统疾病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发生胃出血的风险都较高,且出血后止血难度较大。
2.心血管疾病:某些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可抑制血液的凝固过程,增加胃出血的风险。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因此发生胃出血的几率相对较高。在使用抗凝药物时,应密切监测凝血功能,以降低胃出血的发生风险。
四、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抑制胃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出血。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这些药物的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和有胃肠道疾病病史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必要时可同时服用保护胃黏膜的药物。
2.外伤:腹部受到外力撞击、挤压等外伤,可能导致胃壁受损,引起胃出血。这种情况在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意外事件中较为常见,任何年龄段的人都可能因外伤导致胃出血。
3.饮食因素:食用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或暴饮暴食,可能损伤胃黏膜,诱发胃出血。例如,食用大量辛辣食物后,可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导致出血。年轻人若生活不规律、饮食不健康,容易因饮食因素导致胃出血。
温馨提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发生胃出血后恢复较慢,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病情相对复杂,应更加关注自身健康,定期体检。患有胃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治疗原发病,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儿童若出现胃出血症状,应及时就医,家长要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和规律,避免孩子食用刺激性食物。孕妇在孕期由于身体生理变化,可能出现呕吐等症状,若呕吐剧烈,应及时就医,防止发生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导致胃出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