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性皮肤病该如何治疗
真菌性皮肤病的治疗与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如下:一般治疗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换衣,选宽松透气衣物;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感染;个人卫生用品专人专用并定期清洗消毒。药物治疗分外用和口服,外用有抗真菌药膏如克霉唑等,及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但后者刺激性部位慎用;口服药用于严重等情况,因有肝毒性等需评估肝功能。特殊人群中,儿童免疫系统不完善,用药选刺激小剂型,少用口服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谨慎,外用选安全的,口服需评估监测;老年人皮肤屏障及肝肾功能减退,用药注意不良反应并控制基础疾病;免疫力低下人群易患且病重,需提高免疫力、延长疗程并密切观察。
一、一般治疗
1.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真菌喜好温暖潮湿的环境,日常应勤洗澡、勤换洗衣物,尤其是对于易出汗部位,如腋窝、腹股沟等,要及时清洗并擦干,可减少真菌滋生。对于生活方式上活动量大、易出汗的人群,更需注重这一点。衣物应选择宽松、透气的材质,如棉质,有助于汗液蒸发,降低皮肤表面湿度。
2.避免搔抓:搔抓可能导致皮肤破损,使真菌更容易侵入深层组织,还可能引发细菌感染,加重病情。无论患者年龄、性别如何,都应尽量克制搔抓行为,可通过分散注意力等方式来避免。若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应及时清洁消毒,防止进一步感染。
3.注意个人卫生用品使用:个人卫生用品如毛巾、浴巾、拖鞋等应专人专用,避免与他人共用,防止交叉感染。家庭成员中有真菌性皮肤病患者时,更要注意对这些物品进行定期清洗和消毒,可采用煮沸、暴晒等方式。例如,毛巾可每周煮沸1520分钟,拖鞋可定期在阳光下暴晒。
二、药物治疗
1.外用药物
抗真菌药膏:如咪唑类的克霉唑、咪康唑等,丙烯胺类的特比萘芬等。这些药物可抑制或杀灭真菌,适用于大多数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如体癣、股癣、手足癣等。对于皮肤较薄嫩部位(如腹股沟、外阴等),应选择刺激性较小的药物。儿童皮肤更为娇嫩,使用外用抗真菌药物时需选择温和剂型,且要在成人监护下使用。
角质剥脱剂:如水杨酸等,可使角质层松解、脱落,有利于抗真菌药物渗透,增强疗效。但水杨酸有一定刺激性,面部、皮肤褶皱处等部位需慎用,儿童使用时更要严格遵循医嘱。
2.口服药物
对于病情严重、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或累及毛发、甲板等部位的真菌性皮肤病,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此类药物可能存在一定的肝毒性等不良反应,使用前需评估患者肝功能。对于有肝脏疾病病史的患者,使用时需谨慎,并密切监测肝功能。老年人肝脏代谢功能有所下降,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时也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儿童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更需严格权衡利弊,仅在病情严重且必要时,在医生密切指导下使用。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易感染真菌性皮肤病。家长要注意儿童个人卫生,勤洗手、勤剪指甲。儿童皮肤薄嫩,外用药物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剂型,避免大面积使用。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对儿童生长发育有潜在影响,除非病情严重且经医生评估必要,一般不轻易使用。若儿童使用药物后出现不适,如皮肤红肿、瘙痒加剧等,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需谨慎,很多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潜在风险。外用药物尽量选择安全性较高的,且使用面积不宜过大。如需口服抗真菌药物,必须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在严密监测下使用。孕期和哺乳期女性免疫力可能有所变化,更要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真菌性皮肤病发生。
3.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血糖控制不佳时易患真菌性皮肤病。老年人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因肝肾功能可能下降,要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尤其是口服药物。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生。同时,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规律监测血糖、按医嘱治疗糖尿病等,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真菌性皮肤病。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机体免疫力差,真菌性皮肤病可能更易发生且病情较重。此类人群除了积极治疗皮肤病外,还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尽可能提高免疫力。使用抗真菌药物时,可能需要更长疗程,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复发。生活中要注意加强营养,适度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