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银屑病和癣
银屑病和癣两种皮肤病,从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方法、预防措施及特殊人群提示几方面展开介绍。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多基因遗传病,由多种因素诱发,典型表现为红斑、鳞屑等,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检查诊断,治疗有多种方式,预防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癣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不同部位有不同症状,靠真菌学检查诊断,用抗真菌药物治疗,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老年人、有肝肾疾病史患者等特殊人群在诊治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和病因
1.银屑病:是一种免疫介导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由T淋巴细胞介导,如链球菌感染、精神紧张、外伤、药物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
2.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所引起的一类传染性皮肤病,主要的病原菌包括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等,这些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接触患者、患病动物或被污染的物品等都可能被感染。
二、临床表现
1.银屑病:典型表现为境界清楚、形状大小不一的红斑,周围有炎性红晕,表面覆盖多层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再刮除薄膜,可出现小出血点,称为点状出血现象。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腰骶部等部位。部分患者可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能有关节疼痛、肿胀等关节症状。银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女发病率差异不大,但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人群更易发病。有银屑病家族史的患者,发病风险明显增加。
2.癣:根据发病部位不同有不同表现。头癣表现为头皮红斑、鳞屑、断发等;体癣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环状或多环状红斑,边缘有丘疹、水疱,中央趋于消退;股癣常见于腹股沟、会阴等部位,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有脱屑,瘙痒明显;手足癣分为水疱型、鳞屑角化型和浸渍糜烂型,分别有不同的症状特点。癣多见于温暖潮湿季节,经常处于高温潮湿环境、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群易患,儿童也可因接触患病动物而感染。
三、诊断方法
1.银屑病: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皮肤损害特点进行诊断,必要时可结合皮肤病理检查。皮肤病理表现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棘层增厚,真皮乳头层血管迂曲扩张等。对于有家族史的患者,诊断时会更倾向于银屑病。
2.癣:主要依靠真菌学检查,如直接镜检和真菌培养。直接镜检可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真菌菌丝或孢子,真菌培养可确定病原菌的种类,对于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治疗方法
1.银屑病:治疗目的是控制病情、延缓向全身发展的进程、减轻症状和瘙痒、避免复发。治疗方法包括外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等)、系统药物(如甲氨蝶呤、环孢素等)、物理治疗(如紫外线光疗)等。对于儿童患者,治疗时需更加谨慎,尽量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避免影响生长发育。有肝肾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在使用系统药物时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
2.癣:主要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包括外用抗真菌药(如酮康唑、特比萘芬等)和口服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对于面积较小的癣,以外用药物治疗为主;面积较大或外用药物疗效不佳时,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儿童使用口服抗真菌药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密切监测不良反应。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使用药物时需权衡利弊,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五、预防措施
1.银屑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适度运动、均衡饮食等,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避免皮肤外伤、感染等诱发因素,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意皮肤的护理和保养。
2.癣: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衣物等个人物品,避免接触患病动物。对于经常处于潮湿环境的人群,要注意勤换衣物,保持环境通风干燥。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在诊断和治疗银屑病或癣时,要选择更温和、安全的方法,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治疗方案。老年人可能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有肝肾疾病等病史的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肝肾功能的药物时,要严格遵循医嘱,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