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毒皮肤病
丹毒是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致病菌主要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其因皮肤黏膜细微损伤、免疫力低下等引发,下肢好发。临床表现有起病急,先有畏寒等前驱症状,后局部皮肤现水肿性红斑、疼痛,可伴水疱,常见于下肢和面部,重者有全身中毒症状。诊断靠典型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硫酸镁湿敷等一般治疗和以青霉素为主的药物治疗。预防需积极治疗基础病、注意皮肤护理、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免疫力低下者患丹毒各有注意事项。
一、丹毒的概述
丹毒是一种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的感染,主要致病菌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皮肤或黏膜的细微损伤,如足癣、小腿溃疡、鼻腔黏膜炎症等,使细菌有机会侵入淋巴管引发感染。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糖尿病、慢性肝病、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者,更易患病。此外,下肢是丹毒的好发部位,可能与下肢静脉回流不畅、局部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有关。
二、丹毒的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起病急,常先有畏寒、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前驱症状。随后局部皮肤出现水肿性红斑,边界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红斑表面可有水疱,自觉灼热疼痛。病变多见于下肢和面部,发生于下肢者常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发生于面部者,可出现眼睑肿胀,严重时影响视力。
2.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高热、寒战、恶心、呕吐等全身中毒症状,甚至可发展为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
三、丹毒的诊断
1.临床诊断: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边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伴有局部疼痛及发热等全身症状,结合发病部位,医生可初步做出诊断。
2.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C反应蛋白也常升高,提示炎症反应。若怀疑有细菌血症,可进行血培养,但阳性率较低。对于不典型病例,可能还需进行皮肤活检,以排除其他疾病。
四、丹毒的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局部可采用硫酸镁溶液湿敷,能减轻红肿和疼痛。同时,注意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皮肤破损加重感染。
2.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治疗需足量、足疗程,一般疗程为1014天,以彻底清除细菌,防止复发。
五、丹毒的预防
1.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对于患有足癣、鼻窦炎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去除细菌感染的潜在病灶。如足癣患者可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鼻窦炎患者可按医嘱使用抗生素、鼻喷雾剂等药物治疗。
2.注意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损伤。日常活动中注意保护皮肤,避免因碰撞、摩擦等导致皮肤破损。对于皮肤干燥者,可适当使用润肤剂,保持皮肤的屏障功能。
3.增强免疫力: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等方式,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例如,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且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患丹毒后病情可能较重,恢复较慢。治疗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抗生素时应根据肝肾功能调整剂量。同时,鼓励老年人适当活动,避免长期卧床,以促进血液循环,减少下肢丹毒的发生风险。
2.儿童:儿童皮肤娇嫩,更应注意皮肤护理,避免外伤。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患丹毒后可能全身症状较为明显。治疗时应优先选择对儿童副作用较小的药物,严格按照医嘱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增减剂量。此外,患病期间注意保证儿童的营养摄入,以促进身体恢复。
3.孕妇:孕妇患丹毒后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危害的药物。青霉素类抗生素相对安全,但使用前需详细告知医生怀孕情况,由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使用及使用剂量。同时,孕妇应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这有助于疾病的恢复。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由于自身免疫力较差,患丹毒后易复发且病情可能进展迅速。这类人群除积极治疗丹毒外,还需加强防护,避免接触感染源,如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注意个人卫生等。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提高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