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肠胃炎的护理
小儿急性肠胃炎护理需从多方面着手,一般护理要提供适宜休息环境、密切观察病情并做好口腔护理;饮食护理应根据患儿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及时补充水分;发热护理包括物理和药物降温;皮肤护理要注重臀部和全身皮肤清洁;心理护理需家长给予心理支持;用药护理要严格遵医嘱并观察反应;此外,针对低龄儿童、免疫力低下儿童和有其他基础疾病儿童等特殊人群,要依据其特点采取更谨慎的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1.休息与环境:为患儿提供安静、舒适、整洁且温度适宜的休息环境,保证患儿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时间,以利于身体恢复。年龄较小的患儿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打扰。若患儿伴有发热症状,需适当降低环境温度,避免过热加重不适。
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体温、呕吐及腹泻的次数、量、性状等。若患儿精神萎靡、高热不退、呕吐频繁、腹泻量多且呈水样便,或出现脱水症状(如眼窝凹陷、口唇干燥、尿量减少等),应及时就医。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对病情的耐受和反应有所不同,年龄越小的患儿病情变化可能更快,更需密切关注。
3.口腔护理:由于呕吐和腹泻易导致口腔异味和细菌滋生,年龄稍大能够配合的患儿,可在每次呕吐或进食后用温水漱口;婴幼儿可在喂奶后喂少量温水,以清洁口腔。
二、饮食护理
1.调整饮食: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调整饮食。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按需哺乳,但母亲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根据情况将奶粉适当稀释。较大的患儿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面汤、稀粥等,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高糖及不易消化的食物。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食物的种类和量,但要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2.补充水分:小儿急性肠胃炎易导致脱水,应及时补充水分。可给予口服补液盐,以预防和纠正脱水。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不太愿意配合口服补液,可少量多次喂服。若患儿呕吐严重,无法口服补液,应及时就医,考虑静脉补液。
三、发热护理
1.物理降温:当患儿体温低于38.5℃时,可优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湿毛巾敷患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动脉处,或使用退热贴。也可给患儿洗温水澡,但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年龄较小的患儿皮肤比较娇嫩,在进行物理降温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
2.药物降温:若患儿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烧药。需注意药物的年龄禁忌,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不适合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体温变化和不良反应。
四、皮肤护理
1.臀部护理:由于腹泻频繁,患儿的臀部皮肤容易受到刺激,引发尿布疹。每次排便后,用温水清洗患儿的臀部,并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干,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可涂抹护臀膏,以保护皮肤。选择透气性好的尿布或纸尿裤,并及时更换。年龄较小的患儿皮肤更为敏感,更要注重臀部护理。
2.皮肤清洁:定期为患儿擦拭身体,保持皮肤清洁。尤其是出汗较多时,要及时擦干,避免汗液刺激皮肤。
五、心理护理
小儿患病后可能会因身体不适和环境变化而产生恐惧、焦虑等情绪。家长应多陪伴患儿,通过温柔的语言、拥抱、安抚等方式给予患儿心理支持,缓解其不良情绪。年龄稍大的患儿可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不适感。
六、用药护理
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给患儿用药,注意药物的剂量、用药时间和方法。喂药时要耐心,避免强行灌药,以防患儿呛咳。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若出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能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更要密切关注用药后的反应。
七、特殊人群护理提示
1.低龄儿童:低龄儿童尤其是婴儿的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全,病情变化快,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细心和谨慎。在饮食、用药等方面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避免因护理不当导致病情加重。
2.免疫力低下儿童:本身免疫力低下的患儿,在患病期间更容易出现并发症,恢复时间可能也会较长。除了常规护理外,要注意加强营养支持,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防止交叉感染。
3.有其他基础疾病儿童:若患儿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等,在护理小儿急性肠胃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护理和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