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
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如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裂孔疝)、食管清除作用降低(如食管蠕动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防御作用降低(如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胃排空延迟(如胃部疾病、精神心理因素),针对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肥胖人群也给出了相应的温馨提示。
一、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1.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下食管括约肌是食管与胃交界处的一组肌肉,正常情况下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它的压力降低时,抗反流作用减弱。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压力降低,如年龄增长,老年人的下食管括约肌功能可能会自然衰退;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影响下食管括约肌的收缩功能;大量饮酒,酒精可使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此外,某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安定类药物等也可能导致下食管括约肌压力降低。
2.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是指部分胃通过食管裂孔进入胸腔。这种情况下,下食管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会受到影响,破坏了正常的抗反流机制。肥胖人群由于腹部压力较大,更容易发生食管裂孔疝,尤其是中老年肥胖者。怀孕女性在孕期,随着胎儿的增大,腹腔压力增加,也可能诱发食管裂孔疝,进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食管通过蠕动将进入食管的食物和反流物推送至胃内。当食管蠕动功能出现障碍时,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对食管黏膜的刺激增加。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可影响食管的神经调节,导致食管蠕动减弱。年龄相关的食管肌肉功能减退也可能引起食管蠕动功能障碍,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中和胃酸、润滑食管的作用。唾液分泌减少会使食管对反流物的清除和保护能力下降。干燥综合征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会破坏唾液腺,导致唾液分泌减少。长期服用某些药物,如抗组胺药、抗胆碱能药等,也可能抑制唾液分泌。
三、食管黏膜防御作用降低
1.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咖啡、浓茶等,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降低其防御能力。过热的食物会烫伤食管黏膜,使黏膜的屏障功能受损。另外,高盐饮食也可能对食管黏膜造成损害,增加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风险。
2.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食管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食管黏膜的防御功能。化疗药物也可能对食管黏膜产生毒性作用,破坏黏膜的完整性,使食管更容易受到反流物的损伤。
四、胃排空延迟
1.胃部疾病:胃溃疡、胃肿瘤等胃部疾病可影响胃的正常排空功能,导致胃内食物停留时间延长,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导致胃排空延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影响胃的运动功能。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下,会影响胃肠道的神经调节,导致胃排空延迟。现代生活节奏快,年轻人面临工作、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胃排空延迟较为常见。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出现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清除作用降低等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食物,控制体重,避免肥胖。如果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影响,遵医嘱调整用药。
2.孕妇:孕妇在孕期要注意合理饮食,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避免食用容易引起反流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等。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减轻腹部压力对食管的影响。如果出现严重的胃食管反流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健康。
3.儿童: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睡前吃东西等,容易诱发胃食管反流病。家长应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进餐。如果孩子出现反复呕吐、烧心等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儿童用药需要更加谨慎,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
4.肥胖人群:肥胖会增加腹腔压力,加重胃食管反流的症状。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减轻体重。避免食用高热量、高脂肪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同时,要避免饭后立即平卧,减少反流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