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反流性胃炎是怎么回事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因含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屏障而引发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的疾病。其病因包括胃肠动力紊乱、胆囊疾病、不良生活方式、精神心理因素和年龄因素等。症状有腹痛、恶心呕吐、腹胀、消化不良、呕血黑便等。诊断方法主要有胃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治疗上,一般需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黏膜保护剂、抑酸药,病情严重者可手术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及时就医、优先非药物干预且严格掌握用药;孕妇尽量采用生活方式调整,用药需谨慎;老年人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药物相互作用,选安全性高的药物并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一、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定义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因含有胆汁的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地反流入胃,引起胃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的疾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酸更容易侵袭胃黏膜,从而引发一系列病理变化和临床症状。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病因
1.胃肠动力紊乱:胃排空延迟、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等情况,可导致十二指肠内的胆汁等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至胃内。比如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由于手术改变了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使得幽门的抗反流机制被破坏,胃肠动力发生紊乱,胆汁反流的风险明显增加。
2.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胆囊疾病会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和储存,导致胆汁分泌和排放异常,增加胆汁反流的可能性。
3.生活方式因素: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暴饮暴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刺激胃酸分泌,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张力,容易诱发胆汁反流。
4.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胃肠神经调节,导致胃肠蠕动和消化功能紊乱,促使胆汁反流发生。
5.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肠功能逐渐衰退,幽门括约肌等功能也会有所减弱,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风险相对增加。
三、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
1.腹痛:多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烧灼痛,也可为胀痛或钝痛,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可在进食后加重。
2.恶心、呕吐:呕吐物中可含有黄绿色胆汁,呕吐一般发生在晚间或半夜。
3.腹胀:患者常感到上腹部饱胀不适,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有明显的饱胀感。
4.消化不良:可出现食欲不振、嗳气、反酸等症状,影响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
5.呕血、黑便:病情严重时,胃黏膜糜烂、溃疡出血,可出现呕血或黑便的情况。
四、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
1.胃镜检查:是诊断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判断是否存在胆汁反流及胃黏膜损伤的程度、范围等。
2.24小时食管pH监测:能监测食管内酸碱度的变化,判断是否存在胃酸及胆汁反流,以及反流的频率、时间等情况。
3.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可检测胃内胆汁的含量,明确胆汁反流的程度。
五、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减少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食。保持心情舒畅,减轻精神压力。对于肥胖患者,应适当减轻体重,以降低腹压,减少反流。
2.药物治疗: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反流;黏膜保护剂,保护胃黏膜免受胆汁等物质的损伤;抑酸药,减少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3.手术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经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Roux-en-Y手术等,以重建胃肠道的正常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减少胆汁反流。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肠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若出现疑似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治疗时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饮食习惯等。儿童用药需严格掌握剂量和适应证,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孕妇:孕妇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子宫增大压迫胃肠道,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和胆汁反流。治疗时应尽量采用生活方式调整等非药物方法,如需用药,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选择药物。
3.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和药物相互作用,选择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的药物,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以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