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不及时治疗可能形成肛瘘。其病因包括感染因素(主要由肛腺感染引起,其他如肛周皮肤感染等也可导致)、免疫因素(糖尿病等致免疫力下降易引发)和其他因素(不良生活方式使肛周组织抵抗力下降)。症状有肛周持续性疼痛、局部红肿、发热、排便困难等。诊断依靠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治疗(适用于初期或轻症患者)和手术治疗(尽早切开引流,有脓肿切开引流术和脓肿切开挂线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注意肛周卫生、选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法,老年人要控制基础疾病、注意营养支持,孕妇治疗需谨慎,尽量选非手术治疗。预防措施包括保持肛周清洁、调整饮食、避免久坐、积极治疗肛肠疾病。
一、定义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它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若不及时治疗,脓肿可能会自行破溃,形成肛瘘,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
二、病因
1.感染因素:主要由肛腺感染引起,肛腺开口于肛窦,因肛窦开口向上,易受粪便损伤而引发感染,感染可沿肛腺导管蔓延至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形成脓肿。此外,肛周皮肤感染、损伤、肛裂、内痔、药物注射等也可导致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2.免疫因素: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会导致患者免疫力下降,容易引发感染,增加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发病风险。
3.其他因素:长期饮酒、食用辛辣食物、久坐、便秘或腹泻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不畅,使肛周组织抵抗力下降,从而诱发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三、症状
1.肛周持续性疼痛:疼痛是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最主要的症状,通常为持续性胀痛或跳痛,行走、坐下或排便时疼痛加剧。
2.局部红肿:肛门周围可出现明显的红肿,伴有压痛,有时可触及肿块。
3.发热:患者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可高达38℃39℃,同时可能伴有乏力、寒战等全身症状。
4.排便困难:由于疼痛和局部肿胀,患者可能会出现排便困难,甚至惧怕排便。
四、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触诊等方法,检查肛门周围是否有红肿、压痛、肿块等体征,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2.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CT检查、磁共振成像(MRI)等,有助于明确脓肿的位置、大小、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提示存在感染。
五、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脓肿初期或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措施包括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温水坐浴、局部理疗、口服缓泻剂或石蜡油以减轻排便时的疼痛等。
2.手术治疗:一旦确诊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应尽早进行手术切开引流。手术方式主要有脓肿切开引流术和脓肿切开挂线术。脓肿切开引流术是最常用的手术方法,可迅速缓解疼痛,防止感染扩散;脓肿切开挂线术适用于高位脓肿,可避免损伤肛门括约肌,减少肛瘘的发生。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免疫力相对较低。家长应注意孩子的肛周卫生,保持清洁干燥,避免腹泻和便秘。若孩子出现肛周疼痛、哭闹不安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时应选择对儿童副作用小的药物和治疗方法,避免过度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身体恢复能力较差。在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时,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变化较大,治疗时需要特别谨慎。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选择非手术治疗方法。若必须手术,应选择在合适的孕周进行,并在手术前后做好胎儿监测。
七、预防
1.保持肛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日用温水清洗肛门,勤换内裤,避免细菌滋生。
2.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同时,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戒烟限酒。
3.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导致肛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感染的风险。应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抵抗力。
4.积极治疗肛肠疾病:如肛裂、内痔、肛窦炎等,及时治疗可防止病情加重,减少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