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病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其传染源包括患者(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有呼吸道飞沫传播(近距离接触及相对封闭环境中常见)、密切接触传播(接触污染物品后触摸黏膜易感染)、气溶胶传播(相对封闭环境高浓度气溶胶下可能发生);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儿童症状相对轻;针对特殊人群给出提示,如老年人减少外出、儿童养成卫生习惯、孕妇做好防护、有基础疾病者控制基础疾病等。
一、病原体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发的。该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具有5个必需基因,分别针对核蛋白(N)、病毒包膜(E)、基质蛋白(M)和刺突蛋白(S)4种结构蛋白及RNA依赖性的RNA聚合酶(RdRp)。
二、传染源
1.患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5天内传染性较强。不同年龄段患者均可成为传染源,其中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感染后病情较重,传播病毒的时间可能相对较长。男性和女性在作为传染源方面没有本质差异,但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如男性可能社交活动更多、吸烟比例较高等,在特定环境下传播病毒的机会可能会有所不同。
2.无症状感染者
部分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不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但具有传染性,也是重要的传染源。这类人群由于没有症状,不易被发现,增加了疫情防控的难度。生活方式较为活跃、社交频繁的人群,成为无症状感染者后传播病毒的风险更大。
三、传播途径
1.呼吸道飞沫传播
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在咳嗽、打喷嚏、说话等过程中,会喷出带有病毒的飞沫,当易感人群吸入这些飞沫后就可能被感染。这种传播方式在近距离接触时尤为常见,如家庭聚集、医院就诊、办公室办公等场景。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飞沫传播的风险更高。老年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通过这种途径感染。
2.密切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接触口腔、鼻腔、眼睛等黏膜部位,也可能导致感染。例如,接触了被病毒污染的门把手、电梯按钮等物体表面后未及时洗手,然后触摸口鼻。生活中不注重个人卫生、不勤洗手的人群感染风险增加。
3.气溶胶传播
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如在通风不良的电梯、地下停车场等场所。对于在这些环境中工作或生活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不同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和预后存在差异。老年人、患有慢性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道疾病、恶性肿瘤等)的人群感染后病情往往较重,预后较差。儿童感染后症状相对较轻,但由于其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也需要密切关注。此外,生活方式不健康、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缺乏运动等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五、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较弱,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情进展较快,容易发展为重症。建议老年人尽量减少外出,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均衡饮食,适度进行室内活动。家属应多关心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协助其做好个人防护。
2.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后症状可能不典型。家长要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不随地吐痰等。避免带儿童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需外出应正确佩戴口罩。儿童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尤其是低龄儿童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3.孕妇
孕妇在孕期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对自身和胎儿产生影响。孕妇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做好个人防护。产检时要严格遵守医院的防控要求,尽量减少在医院的停留时间。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自己的怀孕情况。
4.有基础疾病者
患有慢性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增加治疗难度。这类人群要严格遵医嘱控制基础疾病,规律服药,定期复查。在疫情期间,尽量减少外出,避免交叉感染。如需就医,应提前了解医院的防控措施,做好防护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