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炎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区别
支气管炎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诊断鉴别方面存在不同。病因上,支气管炎由生物、物理、化学等因素引起,不同人群易患因素有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有暴露史人群易感染。临床表现中,支气管炎主要是咳嗽、咳痰、低热等,老年及有基础疾病者恢复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表现多样,重者可出现严重症状,儿童症状相对轻,老人易重症。实验室检查里,支气管炎细菌感染时白细胞等指标有相应变化,病毒感染不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白细胞等有变化,病原学可确诊。影像学检查上,支气管炎多无明显异常或肺纹理增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有小斑片影等,随病情进展加重。诊断鉴别时,支气管炎综合多方面诊断,需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鉴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依相关因素诊断,要与其他疾病鉴别。
一、病因方面
1.支气管炎:多由生物(如病毒、细菌等)、物理(如冷空气、粉尘等)、化学(如刺激性气体)等因素引起。常见的病毒有鼻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易患因素略有不同,例如长期吸烟的人群因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更易患感染性支气管炎;儿童若有免疫功能低下病史,也较易受病毒等感染引发支气管炎。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人群均易感,有新冠病毒暴露史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例如在新冠病毒传播高发场所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群。
二、临床表现方面
1.支气管炎:主要症状为咳嗽,起初为干咳,随后可伴有咳痰,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如无基础疾病的青壮年患者,一般发热持续时间较短,恢复相对较快;而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可能咳嗽、咳痰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恢复较慢,且可能出现病情加重发展为肺炎等情况。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部分仅表现为低热、轻微咳嗽等;老年人症状相对较重,更易出现重症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支气管炎:血常规检查,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常升高;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CRP)在细菌感染时通常升高,病毒感染时一般正常或轻度升高。病原学检查可通过痰培养等发现相应的致病微生物。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血常规检查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肌红蛋白、炎症因子如IL6、CRP等升高。病原学检查实时荧光RTPCR检测鼻咽拭子、痰等标本中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可确诊,病毒基因测序可明确病毒分型等。
四、影像学检查方面
1.支气管炎:胸部X线或CT检查大多无明显异常改变,部分患者可见肺纹理增粗等非特异性表现。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或病情较重的患者,CT可能会有更细微的改变,但一般不如肺炎等疾病有典型的渗出影等表现。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胸部影像学早期可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病程阶段影像学表现有变化,早期可能较轻微,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方面
1.支气管炎: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综合诊断。需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鉴别。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鉴别时,需结合流行病学史、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检查等,若病原学检查为阴性,而有明确的支气管炎相关致病因素及典型支气管炎表现,则考虑为支气管炎。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等进行诊断。需与其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细菌性肺炎等鉴别。与支气管炎鉴别时,若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流行病学史,且病原学检查为阳性,即使有咳嗽、咳痰等类似支气管炎表现,也应诊断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