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低位肛瘘
低位肛瘘指瘘管管道或创腔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的肛瘘,主要源于肛周脓肿,肛门损伤、全身性疾病及不良生活方式等也可能引发。其临床表现有流脓、疼痛、瘙痒、硬结或瘢痕等,通过体格检查、肛门指诊、影像学检查可诊断。治疗分非手术和手术,非手术用于发作期感染暂不宜手术者,手术是主要方法,有肛瘘切开术和挂线疗法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在诊断和治疗时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可从保持肛门清洁、调整饮食、避免久坐、积极治疗肛周疾病等方面入手。
一、低位肛瘘的定义
低位肛瘘是指瘘管管道或创腔位于肛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的肛瘘。它是肛肠外科的常见疾病,主要源于肛门周围脓肿,脓肿自行破溃或经切开引流后,脓腔逐渐缩小,但由于原发感染病灶依然存在,使得脓肿反复发作,最终形成慢性感染性管道。
二、低位肛瘘的病因
1.肛周脓肿:这是低位肛瘘形成的主要原因。肛门腺感染后形成肛周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引流后,脓腔缩小,外部破溃口和切开引流口成为外口,脓腔逐渐缩小形成瘘管。
2.肛门损伤:如肛门部受到外伤、手术等损伤,细菌侵入伤口,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肛瘘。
3.其他因素:糖尿病、克罗恩病等全身性疾病会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感染风险,也可能引发低位肛瘘。此外,长期久坐、饮食辛辣、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导致肛周局部血液循环不畅、直肠肛管局部抵抗力下降,易诱发感染,与低位肛瘘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
三、低位肛瘘的临床表现
1.流脓:这是低位肛瘘的主要症状。瘘管内不断有脓性分泌物排出,初期脓液较多,色黄而稠,伴有臭味;随着病情发展,脓液逐渐减少,时有时无。
2.疼痛:一般情况下疼痛不明显,但当瘘管外口闭合,脓液积聚在管腔内时,会出现局部胀痛或跳痛。行走或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重。
3.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周皮肤,可引起瘙痒,患者常因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形成湿疹。
4.硬结或瘢痕:在肛门周围可摸到条索状硬结,这是瘘管的管道,沿瘘管走行可摸到通向肛门内的硬结。
四、低位肛瘘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有无外口、外口的位置、数量,以及外口周围皮肤的情况;触诊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判断瘘管的走向和深浅。
2.肛门指诊:是诊断低位肛瘘的重要方法。医生用手指插入肛门,触摸肛门内有无硬结、压痛,以及内口的位置。
3.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瘘管的位置、走向、数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复杂性低位肛瘘的诊断更有优势,能准确显示瘘管的分支情况和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
五、低位肛瘘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低位肛瘘发作期伴有感染,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患者。主要是控制感染,缓解症状。可采用温水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但抗生素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根治肛瘘。
2.手术治疗:是治疗低位肛瘘的主要方法。
肛瘘切开术:将瘘管全部切开,使引流通畅,创口逐渐愈合。该方法适用于低位单纯性肛瘘。
挂线疗法:利用橡皮筋或有腐蚀作用的药线的机械性压迫作用,缓慢切开肛瘘。适用于距肛门35cm内,有内外口的低位肛瘘。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低位肛瘘相对较少,但由于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手术耐受性较差。在诊断和治疗时应更加谨慎,尽量采取保守治疗,如坐浴、局部用药等。若必须手术,应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避免感染,同时注意儿童的饮食,保证营养均衡,促进伤口愈合。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低位肛瘘时,要充分评估身体状况,控制基础疾病。手术前后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
3.孕妇:孕妇患低位肛瘘,治疗较为棘手。手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因此在孕期尽量采取保守治疗,如坐浴、调整饮食等。分娩后,根据病情再决定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七、预防措施
1.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每日清洗肛门,勤换内裤,避免细菌滋生。
2.调整饮食: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和腹泻。
3.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导致肛周血液循环不畅,增加肛瘘的发生风险。应适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4.积极治疗肛周疾病:如肛窦炎、肛周脓肿等,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肛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