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十二指肠胃溃疡
十二指肠胃溃疡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感染率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高达90%100%、胃溃疡患者约为70%90%,通过口口、粪口传播,儿童易感染、老人难清除)、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受神经内分泌、饮食、遗传、情绪等因素影响,年轻人和男性易出现异常)、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会损伤黏膜,老人因常服药更易受影响)、遗传因素(直系亲属患病会增加子女风险)、生活方式因素(饮食不规律、常吃刺激性食物、熬夜、吸烟等会刺激或损伤胃黏膜)、精神因素(长期不良情绪会导致神经功能紊乱、影响免疫,上班族和学生风险高),同时针对儿童、老人、女性、有家族病史人群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保健建议。
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十二指肠胃溃疡的主要病因。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它会损伤胃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保护屏障。当黏膜屏障受损后,胃酸就更容易侵蚀黏膜组织,进而引发溃疡。大量研究表明,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高达90%100%,胃溃疡患者中的感染率约为70%90%。感染途径主要有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比如共用餐具、接吻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儿童由于卫生习惯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足,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老年人身体免疫力下降,感染后更难清除病菌,增加了溃疡发生的风险。
二、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胃酸和胃蛋白酶是消化食物的重要物质,但当它们分泌过多时,就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产生自身消化作用,导致溃疡形成。胃酸分泌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神经内分泌调节紊乱、饮食刺激等。一些人由于遗传因素,胃壁细胞数量较多或功能亢进,使得胃酸分泌天生就比正常人多。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不良情绪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酸分泌。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从而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而男性在社会中往往承担更多的工作压力,相较于女性,胃酸分泌异常的情况可能更为常见。
三、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会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造成损伤,增加溃疡的发生风险。常见的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等。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削弱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发生十二指肠胃溃疡的风险显著增加。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心血管疾病等,需要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因此更容易受到药物的不良影响。
四、遗传因素
遗传在十二指肠胃溃疡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研究发现,如果直系亲属中有患十二指肠胃溃疡的人,其子女患溃疡的风险比一般人群高。某些基因可能影响胃酸分泌、胃黏膜的防御功能等,从而使个体更容易发生溃疡。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从年轻时就应该更加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五、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暴饮暴食、过度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节律,导致胃酸分泌紊乱。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酗酒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损伤黏膜屏障。年轻人喜欢吃外卖、快餐,这些食物往往高油、高盐、辛辣,对胃黏膜有较大刺激。而经常熬夜的人群,由于生物钟紊乱,也会影响胃酸的正常分泌。
2.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会降低幽门括约肌的张力,使胆汁反流进入胃内,胆汁中的胆盐会破坏胃黏膜屏障。同时,吸烟还会减少胃黏膜的血流量,影响黏膜的修复和再生。长期吸烟的人患十二指肠胃溃疡的几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
六、精神因素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状态下,会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胃酸分泌。精神因素还会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使机体对幽门螺杆菌的抵抗力下降。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面临升学压力的学生等人群,由于精神长期处于紧绷状态,患十二指肠胃溃疡的风险相对较高。
温馨提示:儿童由于身体发育尚未完全,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感染幽门螺杆菌。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在用药时要谨慎,尽量减少使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定期体检。女性在生理期和孕期,身体激素水平变化较大,情绪可能不稳定,要注意调节情绪,避免因情绪因素诱发溃疡。有家族病史的人群,无论年龄大小,都要更加关注自己的胃部健康,一旦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