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肠炎
小儿肠炎是因微生物感染、化学毒物或药品引起的小肠及结肠炎症,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或喂养不当、过敏、气候变化等非感染因素导致,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分轻型和重型,不同年龄小儿肠炎特点不同,诊断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饮食调整、液体疗法和药物治疗,特殊人群如早产儿、有基础疾病的小儿、过敏体质小儿治疗需特别注意,预防要注意饮食卫生、合理喂养、加强锻炼、避免交叉感染。
一、小儿肠炎的定义
小儿肠炎通常指的是由于微生物感染而导致小肠及结肠的炎症,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引起。本病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腹泻、呕吐、发热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病毒感染是小儿肠炎最常见的原因,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菌等;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
2.非感染因素:喂养不当,如过早、过多添加辅食,突然改变食物种类等;过敏因素,牛奶蛋白过敏等;气候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等。
三、症状
1.轻型肠炎: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精神尚好,体温大多正常,偶有低热,无脱水症状。
2.重型肠炎: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轻型逐渐加重转变而来。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如发热、精神烦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等。
四、不同年龄小儿肠炎特点及应对
1.婴儿期(01岁):消化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喂养上若以母乳为主,母亲应注意饮食卫生;若为配方奶喂养,要注意奶具的消毒。发生肠炎时,腹泻症状可能较为严重,容易出现脱水,需密切观察婴儿的精神状态、尿量、囟门等。一旦发现婴儿精神萎靡、尿量明显减少、囟门凹陷等脱水表现,应及时就医。
2.幼儿期(13岁):开始添加辅食,接触外界食物增多,感染机会增加。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饭前便后洗手。该阶段小儿可能会表达腹痛等不适,但表述可能不准确,家长要细心观察。治疗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
3.学龄前期(36岁):活动范围扩大,感染病原体的途径增多。此时孩子能较好地表达自身感受,家长要鼓励孩子讲述身体不适。在护理上,要保证孩子充足的休息,饮食上可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食物。
五、诊断
医生一般根据患儿的病史、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进行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粪便常规、粪便培养、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
六、治疗
1.饮食调整:继续饮食,满足生理需要,补充疾病消耗,但应根据孩子的消化吸收功能和病情进行合理调整。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哺乳,暂停辅食;人工喂养儿可喂以等量米汤或稀释的牛奶或其他代乳品,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2.液体疗法:预防和纠正脱水是治疗小儿肠炎的关键。轻度脱水可通过口服补液盐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中重度脱水则需要静脉补液。
3.药物治疗:病毒感染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细菌感染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肠道微生态疗法,可补充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益生菌,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增强肠道黏膜的屏障功能。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早产儿:身体各器官发育更不完善,发生肠炎后病情可能更严重,恢复也较慢。护理时要更加细心,严格控制感染源,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治疗上需与医生充分沟通,制定更谨慎的治疗方案。
2.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先天性心脏病、慢性肾脏疾病等,肠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的病情。治疗肠炎时要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避免使用对基础疾病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过敏体质小儿: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过敏的药物和食物。若对某种药物过敏,应提前告知医生。
八、预防
1.注意饮食卫生: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不洁食物,水果要洗净后食用;注意水源卫生。
2.合理喂养:遵循辅食添加原则,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过多添加辅食。
3.加强体格锻炼:增强小儿体质,提高免疫力。
4.避免交叉感染:在肠炎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带孩子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如果家中有成人或其他儿童患肠炎,要做好隔离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