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是怎么原因导致
胃出血的病因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病因包括胃溃疡(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有关,中老年人更易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男性和长期大量饮酒致酒精性肝硬化者风险高)、急性胃黏膜病变(由应激状态、大量服药或酗酒等引起,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更易出现)、胃癌(中老年人高发,有家族史等因素者风险高)、胃血管异常(如胃恒径动脉破裂,中老年人多见)及其他因素(剧烈呕吐、血液系统疾病等)。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要定期体检、谨慎用药、保持良好饮食习惯;儿童要避免接触危险物品,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孕妇治疗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注意饮食规律;酗酒者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应减少饮酒或戒酒,必要时用胃黏膜保护剂并定期胃镜检查。
一、胃出血的病因
1.胃溃疡:胃溃疡是胃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溃疡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壁血管暴露,当血管受到胃酸、食物等刺激时,就容易破裂出血。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此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胃酸分泌过多等也会增加胃溃疡的发生风险。有胃溃疡病史的患者,复发和出血的可能性较高。中老年人由于胃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患胃溃疡后更易出现出血情况。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多见于肝硬化患者。肝硬化会导致门静脉高压,使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管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静脉壁薄,容易破裂出血,且出血量往往较大,病情凶险。男性肝硬化患者相对较多,胃出血风险也随之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导致酒精性肝硬化的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几率更高。
3.急性胃黏膜病变:严重创伤、大手术、败血症、休克等应激状态,以及大量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酗酒等,都可能引起急性胃黏膜病变。应激状态下,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衡,导致胃黏膜缺血、缺氧,黏液分泌减少,从而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引起出血。这种情况在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但老年人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身体机能较差,对应激的耐受性低,更容易出现急性胃黏膜病变。
4.胃癌:胃癌组织侵犯胃壁血管可导致出血。早期胃癌出血症状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出血量会逐渐增加。中老年人是胃癌的高发人群,有胃癌家族史、长期不良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腌制食品摄入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的人群,患胃癌并发生胃出血的风险较高。
5.胃血管异常:如胃恒径动脉破裂(Dieulafoy病),是一种少见但严重的胃出血原因。该病是由于胃黏膜下的恒径动脉发育异常,其管径粗大且走行异常,表面覆盖的黏膜较薄,容易因摩擦、损伤等因素导致动脉破裂出血。这种疾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中老年人多见。
6.其他因素:剧烈呕吐可能导致食管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MalloryWeiss综合征),引起胃出血。此外,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会影响凝血功能,导致胃出血的发生风险增加。儿童患血液系统疾病时,也可能出现胃出血症状,需特别关注。
二、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修复能力减弱,对出血的耐受性差。一旦发生胃出血,病情往往较重,恢复也较慢。因此,老年人应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胃溃疡、肝硬化等。在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时,应谨慎评估风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要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血液系统疾病、误食腐蚀性物质等原因引起。家长应注意看护儿童,避免儿童接触危险物品。如果儿童出现呕血、黑便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激素水平改变、子宫增大压迫胃部等,可能增加胃出血的风险。孕妇若出现胃出血症状,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治疗方法。同时,孕妇要注意饮食规律,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减轻胃部负担。
4.酗酒者和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者:酗酒会直接损伤胃黏膜,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这类人群应尽量减少饮酒量或戒酒,在必须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可同时服用胃黏膜保护剂,以降低胃出血的发生风险。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胃黏膜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