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溃疡是怎么引起
胃溃疡的成因主要有六方面:一是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分解尿素破坏胃黏膜酸碱平衡、产生细胞毒素损伤胃黏膜,有家族史及生活在卫生差地区人群感染风险高;二是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糖皮质激素影响胃黏膜修复及增加胃酸分泌,相关患者患溃疡几率升高;三是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精神紧张等因素刺激分泌,年轻人易失调患病;四是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患者会使直系亲属风险增加;五是精神因素,长期不良情绪影响神经调节,削弱胃黏膜保护;六是不良生活方式,不规律饮食、食用刺激性食物及吸烟等损伤胃黏膜。同时对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给出预防及应对提示。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是引发胃溃疡的重要因素。它能在胃内酸性环境中生存,凭借螺旋形结构和鞭毛,穿透胃黏膜层。一方面,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其自身生存创造有利环境,但同时也破坏了胃黏膜的酸碱平衡;另一方面,它还会产生细胞毒素,直接损伤胃黏膜细胞,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使胃酸更容易侵蚀胃黏膜,从而引发溃疡。研究表明,大部分胃溃疡患者都能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对于有胃溃疡家族史、生活在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相对较高,更应关注胃部健康。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这类药物常用于抗炎、止痛、退热等。它们会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能促进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当前列腺素合成减少时,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减弱,胃酸和胃蛋白酶更容易损伤胃黏膜,进而导致溃疡形成。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关节炎患者等,发生胃溃疡的几率明显升高。
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会影响胃黏膜的修复和再生能力,还可能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降低胃黏膜的抵抗力。器官移植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他们患胃溃疡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胃酸和胃蛋白酶是消化食物的重要物质,但分泌过多时会对胃黏膜造成损伤。胃酸的酸性很强,胃蛋白酶在酸性环境下具有活性,能够分解蛋白质。当胃黏膜的保护机制减弱时,胃酸和胃蛋白酶就会侵蚀胃黏膜,导致黏膜层破坏,形成溃疡。精神紧张、长期大量饮酒、高盐饮食等因素都可能刺激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年轻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容易出现胃酸分泌失调的情况,增加了患胃溃疡的可能性。
四、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胃溃疡的发生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如果家族中有胃溃疡患者,其直系亲属患胃溃疡的风险可能会高于普通人群。这可能与遗传基因导致的胃黏膜结构和功能异常、胃酸分泌调节机制异常等有关。有胃溃疡家族遗传史的人群,应更加注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胃部检查。
五、精神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的调节。当人处于精神应激状态时,会导致胃酸分泌增加,胃黏膜血管收缩,使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减少,从而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同时,精神因素还可能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排空功能,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进一步加重胃黏膜的损伤。职场人士、学生等面临较大精神压力的人群,要注意调节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以降低胃溃疡的发生风险。
六、不良生活方式
1.饮食习惯:长期不规律的饮食,如暴饮暴食、过度节食、进食过快等,会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节律。经常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花椒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大量饮用咖啡、浓茶等饮品,其中的咖啡因等成分会刺激胃酸分泌。这些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损伤胃黏膜,增加胃溃疡的发病几率。
2.吸烟:吸烟会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胃内。胆汁中的胆盐等成分会破坏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同时吸烟还会减少胃黏膜的血液供应,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降低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吸烟者患胃溃疡的风险明显高于非吸烟者。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儿童的胃黏膜比较娇嫩,身体各器官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孩子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黏膜的修复能力减弱,若患有其他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更要密切关注胃部情况,定期体检。孕妇在孕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激素水平的改变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孕妇要注意饮食均衡,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如有胃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