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急性肠炎和慢性肠炎
判断肠炎是急性还是慢性可从多方面入手,概念上,急性肠炎由病原体感染或食用污染食物等引发,起病急,慢性肠炎病因复杂,病程长且易反复;症状表现上,急性肠炎起病急骤、腹痛剧烈、腹泻频繁伴全身症状,慢性肠炎起病隐匿、腹痛轻、腹泻程度不一、全身症状轻;病史方面,有多次肠炎发作史可能是慢性,平时肠道正常突然不适多为急性,近期有不洁饮食史等急性可能性大,慢性与长期不良习惯等有关;辅助检查中,急性肠炎粪便有大量白细胞等、血常规白细胞升高等,慢性肠炎粪便有菌群失调表现、血液检查有血红蛋白降低等,肠镜可区分二者不同表现;特殊人群如儿童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老年人易诱发心脑血管病、孕妇有流产早产风险,不良生活方式人群患两种肠炎风险高,有肠道手术史等人群病情更复杂,判断时都需综合考虑。
一、概念区分
急性肠炎通常是由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感染,或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水等引起的肠道急性炎症,起病较急。慢性肠炎病因相对复杂,可能与感染因素未彻底治愈、自身免疫因素、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等有关,病程较长且病情容易反复。
二、症状表现判断
1.起病速度:急性肠炎起病急骤,通常在进食污染食物后数小时至24小时内发病。慢性肠炎起病隐匿,症状逐渐出现,且病程一般超过两个月。
2.腹痛特点:急性肠炎腹痛较为剧烈,多为脐周或下腹部的阵发性绞痛。慢性肠炎腹痛程度相对较轻,多为隐痛、胀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能在左下腹、右下腹或全腹,且疼痛发作时间不规律。
3.腹泻情况:急性肠炎腹泻频繁,每日可达数次至数十次,大便多为水样便,可能伴有黏液,但一般无脓血。慢性肠炎腹泻程度轻重不一,可为间歇性腹泻,也可为持续性腹泻,大便性状多样,可呈糊状、稀便,有时可见黏液或脓血便。
4.全身症状:急性肠炎常伴有发热、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休克等表现。慢性肠炎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有低热、乏力、消瘦、贫血等慢性消耗性症状。
三、病史判断
1.既往史:如果患者既往有多次肠炎发作史,且病情反复,可能为慢性肠炎。若患者平时肠道功能正常,突然出现肠道不适症状,则更可能是急性肠炎。
2.近期生活史:近期有不洁饮食史、旅行史、接触过腹泻患者等,出现肠道症状,急性肠炎可能性大。而慢性肠炎可能与长期的不良饮食习惯、精神压力大、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相关。
四、辅助检查判断
1.粪便检查:急性肠炎粪便中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有时可找到病原体。慢性肠炎粪便检查除了可能有白细胞、红细胞外,还可能发现肠道菌群失调的表现。
2.血液检查:急性肠炎患者血常规可见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慢性肠炎患者可能有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加快等表现,部分患者还可能检测到自身抗体异常。
3.肠镜检查:肠镜检查是诊断肠炎的重要方法。急性肠炎肠镜下可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急性炎症表现。慢性肠炎肠镜下肠道黏膜可表现为色泽改变、血管纹理紊乱、溃疡、息肉等,病理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如是否为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免疫力相对较低。急性肠炎时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严重并发症,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尿量、皮肤弹性等。慢性肠炎可能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要注意保证孩子的营养摄入。在用药方面,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措施,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急性肠炎发作时,病情变化较快,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并发症。慢性肠炎长期的腹泻、营养吸收不良等会加重老年人的身体负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谨慎用药。
3.孕妇:孕妇在孕期身体生理状态发生改变,患急性肠炎时,腹泻可能刺激子宫收缩,增加流产、早产的风险。慢性肠炎若未得到良好控制,可能影响孕妇和胎儿的营养供应。在诊断和治疗时,要选择对胎儿安全的检查方法和治疗药物。
4.生活方式影响:长期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过度饮酒、爱吃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患急性和慢性肠炎的风险都较高。对于此类人群,在判断肠炎类型时要结合其生活习惯。同时,无论患哪种肠炎,都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有肠道手术史、免疫功能低下等病史的人群,患肠炎后病情可能更为复杂,在诊断过程中要详细了解病史,全面评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