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的原因
急性肠胃炎的发病因素包括感染、饮食、药物和其他因素,感染因素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毒(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寄生虫(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感染,不同人群感染风险不同;饮食因素涵盖食物过敏、饮食不洁、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药物因素有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其他因素包括长期精神不良情绪导致的应激因素,以及气温骤变、腹部受凉等环境因素。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常见的细菌有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大肠杆菌通常存在于被污染的水源、食物中,比如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变质的肉类等。人们食用后,细菌在肠道内大量繁殖,释放毒素,刺激肠道黏膜,引发炎症反应。沙门氏菌多存在于禽蛋类、肉类中,若食物未煮熟煮透,容易导致感染。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污染乳制品、糕点等食物,其产生的肠毒素耐热性强,即使食物经过加热处理,仍可能引起急性肠胃炎。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细菌后更容易发病,且症状可能相对较重。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细菌的抵抗力也较弱,感染风险增加。
2.病毒感染:诺如病毒、轮状病毒是常见的致病病毒。诺如病毒传染性强,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水源或空气传播。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学校、养老院等,容易出现聚集性感染。轮状病毒主要感染婴幼儿,多发生在秋冬季节,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病毒入侵肠道后,破坏肠黏膜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腹泻、呕吐等症状。孕妇感染病毒后,不仅自身身体不适,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健康。
3.寄生虫感染:如贾第虫、阿米巴原虫等。贾第虫主要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或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感染,它寄生于人体小肠,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阿米巴原虫多通过食用被包囊污染的食物或水感染,侵犯结肠,导致肠道溃疡和炎症。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容易受到寄生虫感染。
二、饮食因素
1.食物过敏:有些人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海鲜、坚果等。食用这些过敏食物后,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有害物质,引发过敏反应,累及胃肠道,导致急性肠胃炎。过敏反应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轻者可能仅出现轻微的腹痛、腹泻,重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休克等危及生命的症状。儿童是食物过敏的高发人群,家长需要仔细观察孩子的饮食反应,避免孩子接触过敏食物。
2.饮食不洁:食用变质、过期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容易导致细菌、病毒等病原体进入人体,引发急性肠胃炎。在夏季,气温较高,食物容易变质,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很容易发病。从事餐饮行业的人员,如果不遵守卫生规范,也可能导致消费者感染。
3.暴饮暴食:短时间内摄入过多食物,会加重胃肠道的负担,使胃肠蠕动紊乱,消化功能失调。同时,大量食物在肠道内积聚,容易滋生细菌,引发炎症。年轻人生活节奏快,聚餐时容易出现暴饮暴食的情况。患有胃肠疾病的患者,本身胃肠功能较弱,暴饮暴食更容易诱发急性肠胃炎。
4.刺激性食物:长期或大量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会刺激胃肠道黏膜,导致黏膜受损,引发炎症。辛辣食物中的辣椒素等成分会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酸分泌过多,导致胃痛、胃胀等症状。油腻食物不易消化,会增加肠道负担。生冷食物会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血液循环,降低肠道的抵抗力。老年人的胃肠道较为脆弱,应尽量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三、药物因素
1.抗生素:长期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破坏肠道内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有害菌大量繁殖,引发肠道感染。一些抗生素还可能直接刺激胃肠道黏膜,引起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儿童使用抗生素时需要严格遵循医嘱,避免滥用。
2.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引发急性肠胃炎。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需要谨慎。
四、其他因素
1.应激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同时,应激状态下,人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上班族工作压力大,学生学习压力大,都可能因应激因素引发急性肠胃炎。
2.环境因素:气温骤变、腹部受凉等环境因素,会使胃肠道血管收缩,导致胃肠道缺血、缺氧,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在季节交替时,人们如果不注意增减衣物,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婴幼儿体温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因腹部受凉而发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