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主要包括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如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食管裂孔疝)、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蠕动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长期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刺激、胃排空延迟),同时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更易发生胃食管反流,针对不同人群还给出了相应的预防和应对建议。
一、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结构。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压力降低,如年龄增长,老年人食管下括约肌功能会逐渐减退,这使得抗反流能力下降,更易发生胃食管反流;某些食物(如巧克力、咖啡、高脂肪食物等)会降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长期大量食用此类食物的人群发病风险增加;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也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此外,肥胖人群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升高,会对食管下括约肌产生压力,导致其功能异常。
2.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这是引起胃食管反流的常见原因之一。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会刺激食管黏膜,增加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的发生频率。精神因素也有影响,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下,神经调节功能紊乱,可能导致食管下括约肌频繁松弛,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3.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患者食管裂孔扩大,食管下括约肌的结构和功能受到破坏,抗反流屏障受损。随着年龄增加,食管裂孔周围组织弹性降低,发生食管裂孔疝的概率上升,从而增加了胃食管反流的发病风险。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功能障碍:正常情况下,食管的蠕动可以将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推送回胃内。一些疾病(如硬皮病、糖尿病等)会损害食管的神经和肌肉,影响食管蠕动功能。硬皮病患者食管壁的结缔组织增生、纤维化,导致食管蠕动减弱;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神经病变,影响食管的神经传导,使食管蠕动减慢,胃内容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加重食管黏膜的损伤。老年人食管肌肉功能减退,蠕动也会相对减弱,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可以中和反流的胃酸,对食管黏膜有保护作用。一些药物(如抗胆碱能药物)会抑制唾液分泌,导致唾液量减少。干燥综合征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唾液腺,使唾液分泌明显减少,食管黏膜得不到充分的冲洗和中和,容易受到胃酸的侵蚀,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病可能。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1.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辛辣、过烫、粗糙的食物,会直接损伤食管黏膜,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经常食用辛辣食物会刺激食管黏膜,使其充血、水肿;过烫的食物会烫伤食管黏膜,降低其抵抗力。此外,长期大量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品,也会对食管黏膜造成损害。
2.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食管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食管黏膜的保护机制,使食管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的患者,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3.胃排空延迟:胃排空延迟时,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一些疾病(如胃轻瘫、幽门梗阻等)会引起胃排空障碍。胃轻瘫患者胃动力不足,胃蠕动减弱,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幽门梗阻患者幽门部位狭窄或堵塞,胃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导致胃内压力升高,反流的可能性增加。
四、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食管和胃的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建议老年人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加重腹内压;饮食上选择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过多刺激性食物;饭后不要立即平卧,可适当散步促进消化;定期体检,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硬皮病等),以维护食管和胃的正常功能。
2.孕妇:孕期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会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同时增大的子宫会压迫胃部,使胃内压力升高,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孕妇应少食多餐,避免一次进食过多;睡觉时可适当抬高床头,减少反流;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反流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等。若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3.儿童:儿童的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完全,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相对较弱。不良的饮食习惯,如暴饮暴食、睡前吃东西等,容易引发胃食管反流。家长应培养孩子规律的饮食习惯,控制每餐的食量;避免孩子饭后剧烈运动;如果孩子出现反复呕吐、拒食等症状,要及时带孩子就医。儿童用药需谨慎,应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