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反流性胃炎
反流性胃炎即胆汁反流性胃炎,是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引发胃黏膜慢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病因包括胃肠道手术、幽门功能失常、胆囊疾病、胃肠动力异常等,症状有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诊断方法有胃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胃排空试验等,治疗上一般采用调整生活方式的一般治疗、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等的药物治疗,症状严重内科治疗无效时考虑手术治疗,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特殊生活方式人群、有相关病史人群在治疗和预防时需根据自身特点注意相应事项。
一、反流性胃炎的定义
反流性胃炎,也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由于含有胆汁、胰液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使胃黏膜产生炎症、糜烂和出血,减弱胃黏膜的屏障功能,引起H?弥散增加,而导致胃黏膜慢性病变的消化系统疾病。
二、反流性胃炎的病因
1.胃肠道手术:如胃大部切除术、胆囊切除术等,这些手术改变了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破坏了幽门的正常开闭功能,导致胆汁、胰液等容易反流入胃。
2.幽门功能失常: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幽门处于开放状态,胆汁、十二指肠液可自由反流入胃。长期吸烟、酗酒、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影响幽门括约肌的正常功能。
3.胆囊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等胆囊疾病可导致胆囊收缩功能异常,胆汁排泄紊乱,增加胆汁反流的风险。
4.胃肠动力异常: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不协调等胃肠动力问题,可使十二指肠内容物更容易反流入胃。
三、反流性胃炎的症状
1.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常出现上腹部疼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胀痛、隐痛、灼痛等,疼痛没有明显规律,部分患者在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还会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呕吐物中可含有黄绿色胆汁。
2.胃食管反流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烧心、反酸等类似胃食管反流病的症状,这是由于反流物刺激食管黏膜所致。
3.其他症状:长期患病可能导致患者出现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情况,还可能伴有贫血、舌炎等营养缺乏的表现。
四、反流性胃炎的诊断
1.胃镜检查:胃镜是诊断反流性胃炎的主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如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还能明确是否存在胆汁反流。
2.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检测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胃酸及胆汁反流。
3.胃排空试验:通过检测胃排空时间,了解胃的运动功能,判断是否存在胃排空延迟。
五、反流性胃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调整生活方式对于反流性胃炎的治疗非常重要。患者应注意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少吃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戒烟戒酒,避免睡前3小时内进食,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cm,以减少夜间反流。
2.药物治疗:
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等,可促进胃肠蠕动,减少反流。
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能中和胃酸和胆汁,保护胃黏膜。
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可抑制胃酸分泌,减轻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3.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Roux-en-Y手术等。
六、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反流性胃炎相对较少,但如果有胃肠道手术史或先天消化道畸形等情况也可能发病。儿童用药需谨慎,应严格按照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习惯。低龄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有副作用的药物,用药时要密切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反流性胃炎时要综合考虑其他疾病的影响。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选择副作用较小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可能胃肠动力较差,更应注意饮食调整,适当增加活动量,促进胃肠蠕动。
3.女性:女性在孕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胃肠蠕动减慢,可能增加反流性胃炎的发病风险。孕期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尽量采用饮食调整和生活方式改变等非药物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生理期女性可能会出现胃肠功能紊乱,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食用生冷食物。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患反流性胃炎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应调整生活方式,保持充足的睡眠,学会缓解压力,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有吸烟、酗酒习惯的人群,应戒烟戒酒,以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5.有相关病史人群:有胃肠道手术史、胆囊疾病史的人群,要定期复查,关注胃部情况。如果出现上腹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同时,这类人群在饮食上要更加注意,避免食用油腻食物,以免加重胆汁反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