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胃出血
胃出血的治疗需综合评估与监测,采取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内镜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多种方法,并针对特殊人群采取相应注意事项。评估与监测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实验室检查、内镜检查;一般治疗有卧床休息、禁食、补充血容量;药物治疗使用抑酸、止血、胃黏膜保护剂;内镜治疗有注射、热凝、机械止血;介入治疗适用于内镜治疗失败或不适合者;手术治疗用于经多种治疗仍无法止血或有特定病因的患者;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者在治疗时需分别考虑其身体特点及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
一、评估与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和体温等生命体征,以了解患者的循环状态和病情严重程度。年龄较大或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更要警惕生命体征的波动,因为他们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
2.实验室检查: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检查,评估失血情况、凝血状态以及肝脏和肾脏的功能。对于有慢性肝病病史的患者,凝血功能可能存在异常,需要特别关注。
3.内镜检查:内镜检查是诊断胃出血病因的重要方法,同时还可以进行止血治疗。一般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有助于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但对于病情不稳定、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需要在纠正休克等情况后再进行。
二、一般治疗
1.卧床休息: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剧烈活动,以减少出血。对于老年人或行动不便的患者,要注意防止坠床等意外发生。
2.禁食:在出血期间,患者需要禁食,以减少胃酸分泌和胃肠道蠕动,促进止血。一般禁食时间根据出血情况而定,待出血停止后,可逐渐恢复饮食。开始时给予流食,如米汤、藕粉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和软食。
3.补充血容量:根据患者的失血情况,及时补充液体和血液制品,以纠正休克和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严重失血的患者,可能需要快速输血。但输血时要注意血型匹配和输血反应,尤其是有输血过敏史的患者。
三、药物治疗
1.抑酸药物:常用的有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它们可以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块形成,有利于止血。质子泵抑制剂的抑酸效果较强,适用于大多数胃出血患者。
2.止血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可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起到止血作用。此外,还可以使用凝血酶等局部止血药物。
3.胃黏膜保护剂:可以保护胃黏膜,促进胃黏膜修复,减少胃酸对胃黏膜的刺激。
四、内镜治疗
1.注射治疗:通过内镜向出血部位注射药物,如肾上腺素、硬化剂等,使血管收缩或血栓形成,达到止血目的。
2.热凝治疗:利用高频电凝、激光、微波等方法,使出血部位的组织凝固,从而止血。
3.机械止血:使用止血夹、套扎器等器械,直接夹住或套扎出血的血管,达到止血效果。
五、介入治疗
对于内镜治疗失败或不适合内镜治疗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通过血管造影找到出血的血管,然后进行栓塞治疗,阻断出血血管的血流,达到止血目的。但介入治疗有一定的创伤性,需要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是否能够耐受。
六、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证:对于经药物、内镜和介入治疗后仍无法止血,或出血量大、病情危急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此外,对于存在胃肿瘤、胃穿孔等病因的患者,也需要手术治疗。
2.手术方式:根据病因和病情的不同,可选择胃部分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等手术方式。手术风险与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和基础疾病有关,年龄较大、有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失血的耐受性较差,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注意保暖,防止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较少见,治疗时要更加谨慎。优先选择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禁食、补充液体等。药物治疗时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给予适当的心理支持。
3.孕妇:孕妇胃出血的治疗需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时,要充分权衡利弊,避免使用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必要时,需要妇产科医生和消化内科医生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4.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治疗胃出血的同时,要继续控制基础疾病。但某些治疗胃出血的药物可能与治疗基础疾病的药物存在相互作用,需要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