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致病性禽流感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某些亚型也能感染人类。其病原为正黏病毒科病毒,对热、干燥、紫外线及多数消毒剂敏感,低温潮湿环境存活久。传染源主要是患禽或带毒家禽、野生禽类,可经呼吸道等传播,人群普遍易感,职业和密切接触人群风险高。人类感染潜伏期17天,早期似普通流感,病情发展快、并发症多。诊断结合多方面综合判断,确诊靠实验室检查。治疗需隔离,有对症、抗病毒治疗等。儿童、孕妇、老人及有基础疾病者为特殊人群,需特殊注意。预防措施包括加强禽类管理、避免接触传染源、注意个人卫生、增强免疫力和加强疫情监测。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定义
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正黏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烈性传染病,因其致病力强、传播快、危害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传染病。某些亚型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能感染人类,引发严重的疾病甚至死亡。
二、病原学特点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具有多形性,常见球形,直径80120nm。其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煮沸(100℃)2分钟以上可灭活;对干燥、紫外线照射及大多数消毒剂都敏感,但在低温、潮湿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三、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主要为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野生禽类如候鸟也是重要的病毒携带者和传播者。
2.传播途径:可通过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受病毒污染的物品和水等被感染,还存在有限的人传人情况。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从事家禽养殖、屠宰、加工等职业人群,以及与禽类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四、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一般为17天,通常为24天。
2.症状:人类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早期症状与普通流感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可伴有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部分患者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出血、胸腔积液、全血细胞减少、肾衰竭、败血症、休克及Reye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五、诊断
主要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确诊依赖于病毒核酸检测、病毒分离等实验室检查。采集患者呼吸道标本(如鼻咽分泌物、口腔含漱液、气管吸出物或呼吸道上皮细胞)进行检测,若检测到禽流感病毒核酸或分离出禽流感病毒即可确诊。
六、治疗
1.隔离治疗:对疑似和确诊患者应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传播。
2.对症治疗:可应用解热镇痛药、止咳祛痰药等缓解症状。但儿童忌用阿司匹林或含阿司匹林以及其他水杨酸制剂的药物,避免引起Reye综合征。
3.抗病毒治疗:应在发病48小时内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扎那米韦等。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病情进展可能更快。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避免带孩子前往禽类养殖、交易场所。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治疗时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选择非药物干预方法,谨慎使用药物。
2.孕妇:孕妇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后,不仅自身病情可能较重,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健康。孕期用药需谨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加强孕期监测,确保母婴安全。
3.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老年人和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发生重症的风险较高。平时应注意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在禽流感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外出,避免接触禽类。
八、预防措施
1.加强禽类管理:养殖场应做好生物安全措施,加强禽舍的清洁、消毒和通风,定期对禽类进行检测和免疫接种。
2.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活禽及其排泄物,不购买无检疫证明的鲜、活、冻禽及其产品。若接触禽类后,应及时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3.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避免飞沫传播。加强室内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
4.增强免疫力: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
5.疫情监测: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禽流感疫情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疫情,防止疫情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