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肺部感染护理需从多方面进行,包括病情观察(监测生命体征、呼吸道症状等)、呼吸道护理(保持通畅、湿化气道)、环境与体位护理(适宜环境、舒适体位)、营养支持护理(保证营养、补充水分)、用药护理(观察抗生素及其他药物疗效与不良反应)和心理护理(关注患者情绪并给予支持)。具体而言,要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呼吸道症状变化;通过翻身拍背、体位引流、雾化等方式护理呼吸道;营造适宜环境并选择有利体位;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饮食及充足水分;合理用药并观察反应;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予以安抚支持。
一、病情观察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变化。对于儿童患者,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体温变化可能更为迅速且剧烈,需更频繁监测;老年患者生命体征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也应加强关注。例如,肺部感染患者常出现体温升高,若持续高热可能提示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需及时汇报医生。
2.呼吸道症状观察:留意患者咳嗽、咳痰情况,包括痰液的颜色、量、性状等。如肺炎链球菌感染时,痰液可呈铁锈色;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痰液可呈绿色且量较多。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观察重点略有不同,儿童患者咳嗽排痰能力较弱,需关注是否有痰鸣音等情况;老年患者可能因咳嗽无力,痰液易滞留,要警惕窒息风险。
二、呼吸道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翻身拍背: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对于长期卧床患者,翻身拍背可防止痰液淤积。儿童患者翻身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损伤;老年患者骨骼相对脆弱,操作时需轻柔。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并配合拍背,拍背时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拍患者背部。
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相应体位进行引流,使痰液借助重力作用流向大气道以便排出。例如,病变位于肺上叶尖段时,可取坐位;病变位于肺下叶背段时,可取俯卧位。但对于体质虚弱、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需谨慎实施体位引流,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2.湿化气道:可采用雾化吸入等方式湿化气道,稀释痰液。常用的雾化药物如生理盐水等,通过雾化装置将药物转化为微小颗粒,使患者吸入后湿润气道、利于痰液排出。对于儿童患者,雾化时要注意安抚情绪,避免因不配合导致雾化效果不佳;老年患者若存在呼吸功能不全等情况,需密切观察雾化后的呼吸变化。
三、环境与体位护理
1.环境要求:保持病房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温度一般维持在2224℃,湿度保持在50%60%。适宜的环境可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利于患者康复。对于有过敏体质的患者,要注意避免环境中存在过敏原;儿童患者对环境温度变化较为敏感,需特别注意环境温度的调节。
2.体位选择:鼓励患者采取舒适且有利于呼吸的体位,如半坐卧位。半坐卧位可使膈肌下降,胸腔容量扩大,减轻呼吸困难,同时也有利于痰液引流。对于昏迷患者,要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的体位,防止误吸。
四、营养支持护理
1.保证营养摄入:给予患者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对于食欲不佳的患者,可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儿童患者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充足的营养来支持身体对抗感染,应确保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老年患者消化功能可能减退,需选择易于消化的食物。例如,可给予患者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
2.补充水分: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保持在15002000ml左右,以稀释痰液,利于痰液排出。对于有心功能不全等限制饮水量的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合理安排饮水量。
五、用药护理
1.抗生素使用观察: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不同种类的抗生素有不同的作用机制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如使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可能出现过敏反应等,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关注抗生素可能对其生长发育的潜在影响,严格按照儿童用药的剂量和疗程使用;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相对减退,用药时需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2.其他药物观察:对于使用止咳祛痰等药物的患者,观察症状缓解情况及有无不良反应。如使用止咳药后咳嗽是否减轻,使用祛痰药后痰液是否变稀易咳出等。
六、心理护理
1.关注患者情绪:肺部感染患者可能因疾病导致呼吸困难等不适而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护理人员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安慰和支持。儿童患者可能因住院环境陌生等产生不安情绪,护理人员可通过亲切的态度、适当的安抚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预后担忧等出现心理问题,需耐心倾听其诉求,给予鼓励和信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