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
结石性胆囊炎的病因包括基本病因和诱发因素,基本病因有胆囊管梗阻(结石阻塞、胆囊管解剖结构异常可致)、细菌感染(致病菌多逆行进入,全身抵抗力下降等情况易引发)、化学性刺激(胆盐浓度升高、胰液反流等可导致);诱发因素涵盖饮食因素(长期高脂高胆固醇饮食、不吃早餐易诱发)、年龄与性别(老年人和女性患病风险高)、肥胖(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加易形成结石)、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患者患病风险高)、某些疾病(糖尿病、肝硬化、胆道寄生虫感染等可增加风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症状不典型需定期体检,孕妇用药要谨慎,肥胖人群应控制体重,患有基础疾病人群要积极治疗基础病并定期检查胆囊,均需针对性防治。
一、基本病因
1.胆囊管梗阻:结石可阻塞胆囊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汁在胆囊内淤积,引起胆囊内压力升高,胆囊黏膜因受压而缺血、坏死,进而引发炎症。胆囊管梗阻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位置有关,较小的结石更容易嵌顿在胆囊管处。例如,直径在0.51cm的结石,相较于较大或较小的结石,更容易造成胆囊管梗阻。此外,胆囊管的解剖结构异常,如胆囊管过长、扭曲等,也会增加结石梗阻的风险。
2.细菌感染:致病菌多从胆道逆行进入胆囊,也可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途径到达胆囊。常见的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杆菌、克雷伯菌等,约占感染菌的70%80%。在全身抵抗力下降时,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等)的人群,细菌更容易在胆囊内生长繁殖,引发炎症。同时,胆囊结石导致胆囊黏膜损伤,也为细菌感染提供了条件。
3.化学性刺激:当胆囊管梗阻后,胆汁中的胆盐浓度升高,高浓度的胆盐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另外,胰液反流入胆囊,其中的消化酶可激活并损伤胆囊黏膜,也会导致化学性胆囊炎。这种情况在患有胆胰管合流异常等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中更为常见。
二、诱发因素
1.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会使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进而诱发结石性胆囊炎。研究表明,每日摄入胆固醇超过300mg的人群,患结石性胆囊炎的风险比正常饮食人群高23倍。此外,长期不吃早餐会使胆汁在胆囊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重吸收增加,胆汁浓缩,也容易形成结石。
2.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胆囊的收缩功能和排空能力逐渐下降,胆汁容易淤积,增加了结石形成的风险。老年人患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尤其是在妊娠期,胆囊排空时间延长,胆汁黏稠度增加,更容易发生结石,女性患结石性胆囊炎的几率比男性高23倍。
3.肥胖:肥胖是结石性胆囊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胆固醇合成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容易形成胆固醇结石。体重超过正常标准20%的人群,患结石性胆囊炎的风险比正常体重人群高1.52倍。
4.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家族中有结石性胆囊炎患者的人群,其患病风险比普通人群高23倍。某些基因突变可能影响胆汁的成分和胆囊的功能,从而增加结石形成的可能性。
5.某些疾病:糖尿病患者由于代谢紊乱,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加,且胆囊收缩功能减弱,容易发生结石性胆囊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受损,胆汁酸合成减少,胆汁成分改变,也会增加结石形成的风险。此外,胆道寄生虫感染,如蛔虫感染,可引起胆道梗阻和炎症,进而诱发结石性胆囊炎。
三、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结石性胆囊炎发作时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因此,老年人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胆囊结石。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清淡饮食,避免油腻食物,适当进行运动,以促进胆囊的收缩和排空。
2.孕妇:孕妇在妊娠期由于生理变化,患结石性胆囊炎的风险增加。孕期用药需谨慎,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果症状较轻,可采取保守治疗,如调整饮食、适当休息等。若病情严重,可能需要在医生的评估下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时机的选择要综合考虑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3.肥胖人群: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降低结石性胆囊炎的发病风险。饮食上应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运动方面,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4.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如糖尿病、肝硬化等患者,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控制病情发展。同时,要定期检查胆囊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结石性胆囊炎。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