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和湿疹的区别
奶癣即婴儿湿疹,是发生于婴儿头面部的急性或亚急性湿疹,多在出生后23个月发病、2岁后自愈;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的具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各年龄段皆可发病。奶癣病因与婴儿皮肤特性、食物过敏、摩擦、遗传等有关,湿疹病因更复杂,涉及内外多种因素。奶癣多在头面部,初为红斑丘疹等、瘙痒剧烈;湿疹可发于全身,不同时期表现不同。两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等,且都需与其他皮肤病鉴别。治疗上,奶癣以护理和药物结合,轻度用保湿剂等、中重度用糖皮质激素药膏;湿疹以去除诱因、控制症状为主,不同时期选不同外用药型,还可用抗组胺等口服药。特殊人群(婴幼儿、老年人、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治疗和护理需特殊考量。
一、定义
1.奶癣:奶癣是婴儿湿疹的俗称,是发生在婴儿头面部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湿疹,通常在婴儿出生后1个月至2岁期间出现,多在出生后2-3个月开始发病,一般2岁以后可自愈。
2.湿疹: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的皮肤疾病。
二、发病原因
1.奶癣:婴儿皮肤角质层薄,毛细血管网丰富,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易对外界刺激产生反应。常见诱因包括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等;机械性摩擦,如口水、溢奶等刺激皮肤;遗传因素,若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史,孩子患奶癣的几率增加。
2.湿疹:病因复杂,内部因素如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及代谢改变、血液循环障碍、神经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外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外界刺激如日光、寒冷、干燥、炎热、热水烫洗以及各种动物皮毛、植物、化妆品、肥皂、人造纤维等均可诱发。
三、临床表现
1.奶癣:多发生在两颊、额部、眉间和头部,严重时躯干四肢也可累及。初期表现为红斑、丘疹,继而出现丘疱疹、水疱,水疱破后会出现糜烂、渗液,干燥后形成黄色痂皮。病情时轻时重,瘙痒剧烈,患儿常烦躁不安、睡眠不佳。
2.湿疹: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常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及肛门等处。急性期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或水疱,疱破后形成糜烂面,有明显的浆液性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皮肤粗糙、肥厚,苔藓样变,有色素沉着或减退。瘙痒程度轻重不一,常呈阵发性加剧,夜间明显。
四、诊断
1.奶癣:主要根据婴儿年龄、好发部位及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由于婴儿年龄小,症状相对典型,一般较易诊断,但需与脂溢性皮炎等鉴别。
2.湿疹: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家族史等综合判断。需要与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手足癣、银屑病等进行鉴别诊断。对于病因不明或诊断困难的病例,可能需要进行斑贴试验、血常规、过敏原检测等辅助检查。
五、治疗方法
1.奶癣:治疗以护理和药物治疗相结合。一般护理包括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穿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原。轻度奶癣可外用保湿剂、炉甘石洗剂等;中重度奶癣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地奈德乳膏等;如有继发感染,可外用抗生素药膏。瘙痒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抗组胺药物。
2.湿疹:治疗原则为寻找并去除可能的诱因,控制症状,减少复发。一般治疗包括避免各种外界刺激,注意皮肤保湿。外用药物治疗根据不同时期选择不同剂型,急性期有渗出时可用硼酸溶液湿敷,无渗出时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药膏、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等;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可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等。口服药物主要是抗组胺药物,以缓解瘙痒症状;对于病情严重、泛发的患者,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年龄较小的婴幼儿:无论是奶癣还是湿疹,皮肤较为娇嫩,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要更加谨慎。在选择药物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药膏。护理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损伤皮肤。注意婴儿的饮食,母乳喂养的母亲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易过敏的食物。
2.老年人:老年人皮肤干燥,水分和油脂分泌减少,患湿疹后恢复较慢。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皮肤保湿,避免使用刺激性大的清洁剂。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治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或婴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选择安全性高的药物,并避免大面积、长时间使用。必要时可咨询皮肤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意见,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