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癣是什么
花斑癣又称花斑糠疹、汗斑,是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在高温潮湿、多脂多汗等适宜条件下易发病;其症状初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后扩大融合,好发于胸背等部位;病因涉及马拉色菌感染、环境及个体因素;诊断依靠临床表现、真菌学检查(直接镜检、培养)和伍德灯检查;治疗分外用(如酮康唑乳膏等)和口服(如伊曲康唑等)药物;特殊人群(儿童、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者)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高温潮湿、不共用物品、合理饮食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花斑癣的定义
花斑癣又称花斑糠疹、汗斑,是由马拉色菌侵犯皮肤角质层所引起的浅表真菌感染。马拉色菌是人体皮肤的正常菌群,在适宜的条件下(如高温潮湿、多脂多汗、营养不良、慢性疾病及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可由孢子相转为菌丝相,引起皮肤发病。
二、花斑癣的症状表现
1.皮疹形态:初起损害为围绕毛孔的圆形点状斑疹,以后逐渐增至甲盖大小,边缘清楚,邻近部位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大片形,而周围又有新的斑疹出现。表面附有少量极易剥离的糠秕样鳞屑,灰色、褐色至黄棕色不等,有时多种颜色共存,状如花斑。
2.好发部位:损害好发于胸背部,也可累及颈、面、腋、腹、肩及上臂等部位,一般以青壮年男性多见。
三、花斑癣的发病原因
1.马拉色菌感染: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酵母菌,当皮肤多汗、油脂分泌旺盛等情况下,该菌可大量繁殖,从而引发炎症反应。
2.环境因素:高温潮湿的环境有利于马拉色菌的生长繁殖,因此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发病率较高,在夏季或多汗季节病情常加重。
3.个体因素:油性皮肤、多汗症、免疫功能低下、营养不良、糖尿病等人群更容易发生花斑癣。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部分有花斑癣家族史的人群,遗传因素也可能使其易感性增加。
四、花斑癣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医生根据患者典型的皮疹形态、好发部位等临床表现,可做出初步诊断。
2.真菌学检查
直接镜检:取皮损处的鳞屑,用10%氢氧化钾溶液处理后,在显微镜下可见成群的圆形或卵圆形孢子和短粗的菌丝,有助于明确诊断。
真菌培养:将鳞屑接种于特殊的培养基上,培养出马拉色菌可确诊。但真菌培养操作相对复杂,且需要一定的时间,临床上较少作为常规检查。
3.伍德灯检查:在伍德灯下,花斑癣的皮损可呈现出黄色或淡黄色荧光,有助于辅助诊断。
五、花斑癣的治疗方法
1.外用药物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常用的外用药物有抗真菌药,如酮康唑乳膏、咪康唑乳膏、联苯苄唑乳膏等,可以抑制或杀灭马拉色菌,减轻症状。一般需要坚持使用24周。
2.口服药物治疗:对于皮损面积较大、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氟康唑等。口服药物治疗疗程通常为13周。但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并定期监测肝功能。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皮肤比较娇嫩,在使用外用药物时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药物,并注意避免药物进入眼睛、口腔等部位。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应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如果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并在医生的密切监护下使用。
2.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由于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对胎儿或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一般不建议口服药物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外用药物进行治疗,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3.老年人: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花斑癣时需要考虑药物与其他疾病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皮肤的代谢功能和修复能力较差,治疗疗程可能相对较长,应更加注意皮肤的护理。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或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反复发作花斑癣。治疗时除了积极治疗花斑癣外,还需要注意提高机体免疫力,如加强营养、适当锻炼等。
七、花斑癣的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洗澡、勤换衣物,尤其是在出汗后要及时清洗和更换衣物。
2.避免高温潮湿环境:尽量减少在高温、潮湿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
3.避免共用物品:不与他人共用毛巾、衣物等个人物品,防止交叉感染。
4.合理饮食: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甜食等刺激性食物。
5.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多汗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以降低花斑癣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