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小儿肛周脓肿
小儿肛周脓肿是小儿肛门周围软组织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因小儿肛周组织疏松、免疫系统不完善更易发病。病因包括解剖生理因素(肛腺发达,腹泻或便秘易致肛窦损伤引发感染)、免疫功能不完善、局部卫生不良。症状有局部红肿硬块、疼痛、波动感、破溃流脓,部分患儿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诊断依靠体格检查、超声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治疗分非手术(初期热敷、坐浴、用抗生素等)和手术(脓肿形成有波动感时切开引流)。预防要注意肛周卫生、合理喂养、增强免疫力。特殊人群如早产儿、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患儿、用免疫抑制剂患儿更易患病且病情复杂,护理需格外注意,治疗要综合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小儿肛周脓肿的定义
小儿肛周脓肿是发生于小儿肛门周围软组织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疾病。它是在小儿时期,肛门腺感染后,炎症向肛周间隙蔓延,导致局部组织化脓形成脓肿。相较于成人,小儿肛周脓肿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小儿的肛周组织较为疏松,且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更容易受到细菌的侵袭而发病。
二、小儿肛周脓肿的病因
1.解剖生理因素:小儿肛门直肠黏膜下的肛腺相对成人更为发达,且肛腺开口于肛窦,当小儿腹泻或便秘时,容易导致肛窦损伤,细菌便容易通过肛窦进入肛腺,引发感染,进而形成脓肿。
2.免疫功能不完善: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抵抗力较弱,对细菌的抵御能力不足。例如,新生儿从母体获得的抗体逐渐减少,而自身产生抗体的能力有限,这使得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细菌的感染,增加了肛周脓肿的发病几率。
3.局部卫生不良:小儿排便后,如果肛周清洁不及时或不彻底,粪便残留容易滋生细菌,细菌侵犯肛周组织可引起感染。此外,尿布更换不勤,尿液和粪便对肛周皮肤的刺激,也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三、小儿肛周脓肿的症状
1.局部症状:初期,小儿肛周可出现红肿硬块,伴有疼痛,小儿可能会表现出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尤其是在排便或坐下时疼痛加剧。随着病情发展,硬块逐渐变软,形成脓肿,按压时有波动感。脓肿破溃后,会有脓液流出。
2.全身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会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全身症状。发热的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和病情轻重而异。如果感染严重,还可能导致患儿出现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
四、小儿肛周脓肿的诊断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视诊观察小儿肛周是否有红肿、硬块、破溃等表现,触诊检查硬块的大小、质地、活动度以及是否有波动感等,初步判断是否为肛周脓肿。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肛周脓肿的位置、大小、深度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医生准确诊断病情,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儿白细胞计数等炎症指标是否升高,判断感染的严重程度。对于病情复杂或怀疑有其他并发症的患儿,可能还需要进行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检查。
五、小儿肛周脓肿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在脓肿初期,尚未形成明显的脓液时,可采用非手术治疗。主要措施包括局部热敷或温水坐浴,以促进炎症的吸收和局限。同时,要注意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避免粪便和尿液的刺激。还可根据患儿情况,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
2.手术治疗:当脓肿形成且有波动感时,手术切开引流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手术通常在局部麻醉下进行,医生会在脓肿表面做一个小切口,将脓液排出,以缓解症状,防止感染进一步扩散。术后需要定期换药,保持引流通畅,促进伤口愈合。
六、小儿肛周脓肿的预防
1.注意肛周卫生:每次排便后,用温水轻轻清洗小儿的肛周,并用柔软的毛巾擦干。选择透气性好的尿布或纸尿裤,并及时更换,避免尿液和粪便长时间刺激肛周皮肤。
2.合理喂养:保证小儿的饮食均衡,避免过度喂养导致消化不良、腹泻或便秘。鼓励小儿多喝水,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3.增强免疫力:保证小儿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户外活动,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按时接种疫苗,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
七、特殊人群提示
对于早产儿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的小儿,由于他们的免疫系统更为脆弱,更容易发生肛周脓肿,且病情可能更为严重。在护理这类患儿时,要格外注意肛周卫生,密切观察肛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儿的身体状况,选择更为温和、安全的治疗方法,避免使用对患儿身体有较大副作用的药物。此外,对于正在接受其他治疗或患有其他疾病的小儿,如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发生肛周脓肿时可能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治疗难度,需要医生综合评估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