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子宫出血怎么回事
异常子宫出血是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任何一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出血,表现为月经周期、持续时间和经量异常;其病因包括内分泌失调、妇科疾病、全身性疾病和药物影响;诊断方法有病史采集、妇科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治疗手段有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其他治疗;针对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女性以及特殊疾病患者和长期服用特殊药物患者等特殊人群,需根据其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处理方式和注意事项。
一、异常子宫出血的定义和表现
异常子宫出血指与正常月经的周期频率、规律性、经期长度、经期出血量任何一项不符的、源自子宫腔的异常出血情况。其表现多样,比如月经周期可能短于21天或长于35天;月经持续时间超过7天或者少于3天;经量过多,多于80ml或者经量较以往明显减少。
二、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因素
1.内分泌失调:青春期女性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不完善,激素水平不稳定,可能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也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引发。此外,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过度节食等因素,可影响激素的正常分泌,进而造成内分泌失调。
2.妇科疾病:子宫肌瘤,尤其是黏膜下肌瘤,会使宫腔面积增大,影响子宫收缩导致出血;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可改变子宫肌层结构和功能,影响子宫正常的止血机制;子宫内膜息肉会影响子宫内膜的正常脱落和修复,引起出血;子宫内膜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侵犯血管,致使血管破裂出血。
3.全身性疾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数量及功能异常,会影响凝血功能;白血病,骨髓造血功能受损,导致凝血因子生成减少或异常;肝功能损害导致凝血因子合成障碍,也可能引发异常子宫出血。
4.药物影响:长期服用避孕药,会影响体内激素水平,打乱正常的月经周期;使用抗凝药,可抑制凝血过程,增加出血风险。
三、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月经史,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等;婚育史,有无分娩、流产等情况;既往病史,是否患有其他疾病,以及近期用药情况、近期生活状态等。
2.妇科检查:通过双合诊或三合诊检查子宫的大小、位置、质地、活动度,有无压痛等,还可检查阴道、宫颈有无病变或损伤。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是否存在贫血及血小板数量等情况;凝血功能检查用于评估凝血机制是否正常;激素六项测定可了解体内激素水平,判断内分泌功能。
4.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子宫和附件的形态、结构,排查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病变;必要时可进行宫腔镜检查,直接观察宫腔内的情况,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四、治疗手段
1.药物治疗:对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出血,可使用激素类药物调节月经周期;对于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可使用止血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子宫肌瘤、子宫内膜息肉等器质性病变,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肌瘤切除术、息肉摘除术等;对于药物治疗无效且无生育要求的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可考虑子宫切除术。
3.其他治疗:对于一些功血患者,可采用子宫内膜消融术,破坏子宫内膜使其不再增生出血。
五、特殊人群提示
1.青春期女性:此阶段女性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出现异常子宫出血可能导致贫血,影响身体发育和学习生活。家长应关注孩子的月经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带孩子就医。要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精神压力过大和过度节食。在治疗方面,应优先选择副作用小的药物治疗,避免手术对生殖系统造成损伤。
2.育龄期女性:这个阶段女性可能有生育要求,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对生育功能的影响。若因妇科疾病导致异常子宫出血,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如子宫肌瘤手术尽量选择保留子宫的术式。在治疗期间要注意避孕,待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受孕。
3.围绝经期女性:这部分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等恶性肿瘤的风险增加,如果出现异常子宫出血,需进行详细检查排除恶性病变。在治疗上,若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无生育需求,可根据患者意愿和身体状况考虑手术治疗。同时,要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减轻其对疾病的担忧和心理压力。
4.特殊疾病患者:患有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的患者,在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治疗过程中需与相关科室协同合作,避免因治疗子宫出血的药物或手术对原发疾病产生不良影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磕碰,减少出血风险。
5.长期服用特殊药物患者:正在服用避孕药或抗凝药等导致异常子宫出血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若必须使用这类药物,要密切观察月经情况,并定期进行妇科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