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什么病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引起,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肛腺感染、损伤)和全身性因素(如免疫力低下);临床表现有局部疼痛、红肿、波动感及全身发热等;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分非手术(抗生素、坐浴)和手术(切开引流);预后与及时治疗相关,预防需保持肛门清洁、防治便秘腹泻、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一、定义与概述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它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肛腺感染:肛腺开口于肛管直肠交界处的肛窦内,肛窦易受损伤及污染,如粪便残留、局部损伤等,可引起肛腺感染,感染可蔓延至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形成脓肿。例如,长期便秘患者,粪便干结易损伤肛窦,从而增加肛腺感染引发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风险。
损伤:肛门直肠损伤,如异物、器械检查、分娩等,可使细菌侵入直肠肛管周围组织导致感染。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因生活方式不同损伤风险有差异,如女性分娩过程中可能因会阴部受压等情况增加肛门直肠损伤风险进而诱发脓肿;儿童玩耍时若有异物塞入肛门也可能造成损伤引发感染。
2.全身性因素
免疫力低下: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细菌感染,包括直肠肛管周围的感染,从而增加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发病几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衰退,免疫力也相对较低,同样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
三、临床表现
1.局部表现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初期为胀痛,逐渐加重为跳痛。若脓肿位置较深,疼痛可能相对不典型,但多有持续性胀痛。不同年龄人群对疼痛的感知和表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等异常行为,而成人则能较明确表达疼痛的性质和部位。
红肿:病变部位可出现红肿,伴有触痛,皮肤温度升高。随着病情发展,红肿范围可能逐渐扩大。
波动感:脓肿形成后可触及波动感,这是脓肿的典型体征之一,但深部脓肿波动感可能不明显。
2.全身表现:病情较重时可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乏力等。发热程度可因感染的严重程度而异,一般体温可在38℃39℃左右,严重者可高达40℃以上。免疫力不同的人群全身症状表现有差异,免疫力低下者全身症状可能更为明显且恢复较慢。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肛门指诊等检查方法,可触及直肠肛管周围的肿块,判断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等情况,同时了解有无波动感等。对于儿童进行肛门指诊时需更加轻柔、谨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帮助发现直肠肛管周围的脓肿,能明确脓肿的位置、大小等情况,对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超声检查对各年龄段人群均可适用,儿童检查时需在合适的麻醉或镇静下进行以配合检查。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复杂的直肠肛管周围脓肿,MRI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但对于婴幼儿等不配合检查的人群,MRI检查可能需要特殊处理。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抗生素治疗:根据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早期应用抗生素可控制感染,防止脓肿进一步扩大。但需注意不同年龄人群抗生素的选择可能因药物代谢等因素有所不同,如儿童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骨骼发育等的某些抗生素。
局部坐浴:可使用温水或药物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肿胀等症状。坐浴时需注意水温适宜,避免烫伤,不同年龄人群坐浴的舒适度和注意事项有所不同。
2.手术治疗
脓肿切开引流:是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的主要方法。通过手术切开脓肿,排出脓液,促进愈合。手术时机应选择在脓肿形成后及时进行,不同年龄人群手术的操作难度和术后恢复有差异,儿童手术需特别注意精细操作和术后护理。
六、预后与预防
1.预后:及时诊断和治疗的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一般预后较好。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不恰当,可能会导致感染扩散,引起肛瘘等并发症,影响预后。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人群预后有所不同,免疫力低下者预后相对较差。
2.预防
保持肛门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便后及时清洗肛门,保持肛门局部清洁干燥,可减少细菌感染的机会。儿童应注意便后的清洁护理,避免粪便残留。
防治便秘和腹泻: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和腹泻对肛门直肠的刺激。通过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方式调节肠道功能,对于患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的人群,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维持正常肠道功能。
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肛窦炎等肛门直肠周围的炎性疾病,及时治疗可预防发展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