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血栓性外痔
血栓性外痔是肛周皮下血管破裂、血液淤积形成血栓导致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是肛肠外科多发病、常见病。其病因包括解剖、职业、局部感染、腹压增加、饮食、排便等因素,症状有疼痛、肿物、瘙痒。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肛门局部检查。治疗分保守和手术两种,保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初期冷敷、48小时后热敷及注意休息)和药物治疗(外用和口服药),手术治疗主要是血栓剥离术。不同人群注意事项不同,老年人治疗要评估身体状况、控制基础疾病、保持大便通畅;孕妇尽量保守治疗、调整饮食和活动;儿童优先保守治疗、选温和药物、培养良好排便习惯;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有相关病史人群要注意肛门卫生、及时就医。
一、定义
血栓性外痔是外痔的一种常见类型,是指肛周皮下血管破裂,血液淤积形成血栓而导致的急性炎症性疾病,是肛肠外科的多发病、常见病。
二、病因
1.解剖因素:人体站立或坐位时,肛门直肠位于下部,由于重力和脏器的压迫,影响血液回流,静脉容易扩张屈曲,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
2.职业因素:久站、久坐或长期负重远行的职业人群,如教师、司机等,影响静脉回流,使盆腔内血流缓慢和腹内脏器充血,引起痔静脉过度充盈,静脉壁张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扩张。
3.局部感染:肛门直肠部的感染可引起静脉周围炎,使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进而形成血栓。
4.腹压增加:腹内肿瘤、子宫肿瘤、卵巢肿瘤、前列腺肥大、妊娠、饮食过饱或蹲厕过久等,都可使腹内压增加,妨碍静脉的血液回流,导致血栓性外痔。
5.饮食因素:过量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等,可刺激肛门和直肠,使痔静脉丛充血,影响静脉血液回流,以致静脉壁抵抗力下降。
6.排便因素:便秘或腹泻时,排便时间过长、用力屏气等,都可能导致肛门局部压力增加,使肛周皮下血管破裂出血,形成血栓。
三、症状
1.疼痛:疼痛是血栓性外痔最主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疼痛程度较为严重,患者坐卧不安。疼痛会在排便、行走或坐下时加剧。
2.肿物:在肛门边缘可见暗紫色圆形或椭圆形肿物,表面皮肤水肿,质地较硬,触痛明显。肿物大小不一,小的如黄豆大小,大的可如樱桃大小。
3.瘙痒:部分患者可因肿物刺激肛周皮肤,导致分泌物增多,引起肛周皮肤瘙痒不适。
四、诊断
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肛门局部检查进行诊断。医生一般通过视诊观察肛门周围是否有肿物,肿物的大小、颜色、形态等;触诊可了解肿物的质地、活动度以及有无压痛等情况。
五、治疗
1.保守治疗
一般治疗:发病初期可采用局部冷敷,以减轻疼痛和肿胀;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促进血栓的吸收。同时,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久坐、久站,减少活动,以减轻肛门局部的压力。
药物治疗:可使用外用药物,如痔疮膏、痔疮栓等,具有消肿止痛、活血化瘀的作用;也可口服促进静脉回流、消肿的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疼痛剧烈、血栓较大或经非手术治疗后肿块不缩小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为血栓剥离术,手术操作相对简单,在局部麻醉下即可进行,将血栓完整剥离,创面一般不缝合,术后定期换药直至愈合。
六、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常伴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血栓性外痔时,应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手术治疗时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加强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同时,老年人胃肠功能较弱,应避免食用过多辛辣、油腻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2.孕妇:孕妇由于腹压增加,是血栓性外痔的高发人群。在治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和手术治疗。可采用保守治疗方法,如坐浴、局部冷敷或热敷等。孕妇应注意调整饮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避免久坐、久站,适当进行散步等活动,以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
3.儿童:儿童患血栓性外痔相对较少。如果发生,应优先采用保守治疗。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在使用外用药物时要注意选择温和、无刺激的药物。同时,要培养儿童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和用力排便。家长应注意观察儿童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4.生活方式不健康人群:对于长期久坐、饮食不规律、经常熬夜的人群,应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加运动量,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调整饮食结构,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以降低血栓性外痔的发生风险。
5.有相关病史人群:既往有痔疮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血栓性外痔的风险较高。这类人群应更加注意肛门局部卫生,避免诱发因素。如出现肛门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