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癣是怎么引起的
奶癣即婴儿湿疹,是常见于婴儿头面部的过敏性皮肤病,多在出生后23个月出现,多见于2岁以内婴幼儿。其引发原因包括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免疫功能不成熟、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食物、接触性、吸入性过敏原)以及微生物因素。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方面,低龄婴儿皮肤娇嫩、免疫功能差,护理时要避免过度清洗,选合适衣物;有家族过敏史的婴儿,建议母乳喂养,若不能则选部分水解配方奶粉,添加辅食逐一进行;已患奶癣的婴儿,要遵医嘱用药,防搔抓,观察症状,合理饮食。
一、奶癣的定义
奶癣,医学上称为婴儿湿疹,是一种常见于婴儿头面部的过敏性皮肤病,通常在出生后23个月开始出现,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二、奶癣的引发原因
1.皮肤屏障功能不完善
婴儿皮肤角质层较薄,表皮的细胞间连接不够紧密,皮肤的屏障功能相对较弱,水分容易丢失,外界的刺激物也更容易进入皮肤,从而引发炎症反应,这是婴儿易患奶癣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婴儿皮肤的经皮水分丢失量明显高于成人,皮肤的保湿和防御能力较差。
2.免疫功能不成熟
婴儿免疫系统在出生后仍在不断发育完善中。Th1/Th2细胞免疫失衡在奶癣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婴儿体内Th2细胞功能相对亢进,产生较多的如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等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会促使B细胞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E(IgE),IgE介导的免疫反应会导致皮肤的过敏炎症,进而引发奶癣。
3.遗传因素
如果父母一方或双方有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湿疹等,婴儿患奶癣的风险会显著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婴儿皮肤的结构和免疫功能,使其更易对环境中的过敏原产生过敏反应。相关研究显示,父母一方有过敏史,孩子患奶癣的几率约为30%;若父母双方都有过敏史,这一几率可高达60%70%。
4.环境因素
食物过敏原:牛奶及奶制品是婴儿早期最常见的食物过敏原。牛奶中的酪蛋白和β乳球蛋白可作为过敏原,通过婴儿尚未发育完善的肠道屏障进入体内,诱发免疫反应。此外,鸡蛋、鱼、虾、蟹、大豆等食物也可能引起过敏,导致奶癣发生。一般在婴儿添加辅食后,接触新食物种类增多,奶癣的发病风险也可能相应增加。
接触性过敏原:婴儿日常接触的一些物品,如羊毛衣物、化纤织物、某些沐浴产品、护肤品等,其中的化学成分或纤维结构可能刺激婴儿皮肤,引发过敏。例如,羊毛纤维粗糙,容易摩擦婴儿娇嫩的皮肤,且可能释放某些蛋白质过敏原;一些劣质的婴儿护肤品中含有香料、防腐剂等,都可能成为接触性皮炎的诱发因素。
环境中的吸入性过敏原:尘螨、花粉、真菌孢子等吸入性过敏原,虽然婴儿直接吸入的机会相对较少,但这些过敏原可通过附着在衣物、床单、空气中,间接接触婴儿皮肤,引发过敏反应。尤其是尘螨,喜欢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如婴儿的床上用品、毛绒玩具等,是常见的诱发奶癣的吸入性过敏原。
5.微生物因素
婴儿皮肤表面的微生物群落处于动态平衡且相对不稳定。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微生物在奶癣患儿皮肤表面的定植率明显高于正常婴儿。这些微生物可以通过分泌多种毒素和酶,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刺激免疫系统,从而加重皮肤炎症,促使奶癣的发生和发展。
三、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低龄婴儿
低龄婴儿皮肤更为娇嫩,免疫功能也更不完善,患奶癣的风险更高。在护理上,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但避免过度清洗,以免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选择温和、无刺激的婴儿专用洗浴产品,水温不宜过高,控制在3738℃左右。在衣物选择上,优先选择纯棉材质,柔软舒适,透气性好,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如果发现婴儿有搔抓皮肤的动作,要及时修剪指甲,防止皮肤破损引发感染。
2.有家族过敏史的婴儿
对于有家族过敏史的婴儿,家长应更加关注其皮肤状况。在婴儿出生后的喂养过程中,纯母乳喂养时间尽量延长至6个月,母乳中的免疫活性物质有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降低过敏风险。若因特殊原因无法纯母乳喂养,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部分水解配方奶粉,以降低牛奶蛋白过敏的几率。添加辅食时,要逐一添加,观察35天,看是否有过敏反应,避免同时添加多种新食物,以便及时发现过敏原。
3.已患奶癣的婴儿
对于已经患有奶癣的婴儿,在治疗过程中,家长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避免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如果奶癣伴有瘙痒,要防止婴儿搔抓,可使用柔软的手套或适当安抚,以免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同时,注意观察奶癣的变化情况,如皮疹范围是否扩大、有无渗液、是否出现发热等症状,若有异常及时就医。在饮食方面,如果怀疑某种食物过敏,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饮食回避,但要注意保证婴儿营养均衡,避免因过度回避食物导致营养不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