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胃食管反流症
胃食管反流症是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发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疾病,病因包括抗反流屏障、食管清除和黏膜屏障功能减弱以及胃排空延迟等,症状有食管症状(如烧心、反流、胸痛等)和食管外症状(如咳嗽、哮喘等),诊断依靠症状评估、胃镜检查、24小时食管pH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等,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调整(如饮食调整、戒烟、控制体重等)、药物治疗(抑酸药、促胃肠动力药等)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老年人、孕妇、儿童)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
一、胃食管反流症的定义
胃食管反流症是指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正常情况下,食管和胃之间有一道“阀门”,即食管下括约肌,它能防止胃内容物反流。当这道“阀门”功能异常,无法正常关闭时,胃酸、胃蛋白酶等胃内容物就会反流到食管,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二、病因
1.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原因。一些因素如年龄增长、肥胖、怀孕等,会使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逐渐减退。此外,某些食物(如巧克力、咖啡、高脂肪食物)、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也可能降低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
2.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的蠕动功能减弱,无法及时将反流物清除,导致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老年人由于食管蠕动功能下降,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3.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长期吸烟、饮酒、食用刺激性食物等,会破坏食管黏膜的屏障功能,使其更容易受到反流物的损伤。
4.胃排空延迟:胃排空时间延长,胃内压力升高,会增加胃内容物反流的机会。糖尿病患者由于胃肠自主神经病变,常出现胃排空延迟,进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
三、症状
1.食管症状:烧心和反流是最常见的典型症状。烧心是指胸骨后或剑突下烧灼感,常由胸骨下段向上延伸;反流是指胃内容物向咽部或口腔方向流动的感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胸痛,疼痛可放射至心前区、后背、肩部等部位,有时会被误诊为心绞痛。此外,还可能有吞咽困难、吞咽疼痛等症状。
2.食管外症状:反流物刺激或损伤食管以外的组织或器官,可引起如咳嗽、哮喘、咽喉炎、牙蚀症等食管外症状。一些患者以咳嗽、哮喘为首发或主要表现,而无典型的烧心和反流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呼吸系统疾病。
四、诊断
1.症状评估: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如烧心、反流的频率、程度、发作时间等,以及是否伴有其他食管外症状。
2.胃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食管黏膜的情况,判断是否存在食管炎、食管溃疡等并发症,并可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
3.24小时食管pH监测:是诊断胃食管反流症的重要方法,可记录食管内的酸碱度变化,了解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暴露。
4.食管压力测定:用于评估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了解食管的运动情况。
五、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这是治疗胃食管反流症的基础措施。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酸性食物,减少巧克力、咖啡、酒精等的摄入;避免过饱,睡前23小时不要进食。生活习惯方面,要戒烟,控制体重,避免穿紧身衣物,抬高床头1520厘米。
2.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抑酸药(如质子泵抑制剂、H?受体拮抗剂)、促胃肠动力药等。抑酸药可以减少胃酸分泌,缓解烧心、反流等症状;促胃肠动力药能促进胃排空,减少胃内容物反流。
3.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症状严重或存在并发症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有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等,通过增强食管下括约肌的功能来防止反流。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食管和胃肠道的功能也有所减退,更容易患胃食管反流症。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较差,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同时,应鼓励老年人适当运动,促进胃肠蠕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2.孕妇:怀孕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和子宫增大,会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发生风险。孕妇在治疗时应尽量避免使用药物,可先通过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如症状严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药物。
3.儿童:儿童胃食管反流症的症状可能不典型,常表现为呕吐、拒食、哭闹等。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应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喂养方式,少量多次喂奶,喂奶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等。避免给低龄儿童使用可能有不良反应的药物。
七、预防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胃食管反流症的关键。合理饮食,均衡营养,避免暴饮暴食;适当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减少对食管和胃的刺激;规律作息,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可能影响食管下括约肌功能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