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是一种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感染和非感染因素均可致病,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夏秋季发病率最高。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轻型腹泻和重型腹泻,重型腹泻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其检查项目包括大便常规、大便培养、血常规、血气分析、血生化检查等。其治疗方法有饮食疗法、液体疗法和药物治疗,预防方法包括合理喂养、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滥用抗生素、注意气候变化和加强锻炼。
一、概述
小儿腹泻是一种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是我国婴幼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1岁以内约占半数,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夏秋季发病率最高。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细菌感染:致腹泻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金葡菌等。
寄生虫感染:蓝氏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隐孢子虫等。
2.非感染因素
饮食因素:喂养不当,如过早地喂食大量淀粉或脂肪类食物,以及突然改变食物品种,或过长时间食用淀粉类食物等。
过敏因素:对牛奶或某些食物成分过敏而引起的腹泻。
气候因素:腹部受凉,使肠蠕动增加;天气过热,消化液分泌减少或由于口渴饮奶过多等都可能诱发小儿腹泻。
三、临床表现
1.轻型腹泻
主要是胃肠道症状,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呕吐,大便次数增多,但每次量不多,稀薄或带水,呈黄色或黄绿色,有酸味,常见白色或黄白色奶瓣和泡沫。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精神尚好,无脱水症状,多在数日内痊愈。
2.重型腹泻
除有较重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明显的脱水、电解质紊乱和全身中毒症状。
胃肠道症状:常有呕吐,严重者可吐咖啡渣样物,食欲低下,腹泻频繁,大便每日十余次至数十次,多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样便,含有少量黏液,少数患儿也可有少量脓血便。
脱水:由于吐泻丢失液体和摄入量不足,使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减少,导致不同程度的脱水,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电解质紊乱:吐泻丢失大量的碱性物质,进食少和吸收不良,使体内热量不足,酮体生成增多,导致代谢性酸中毒。由于血液浓缩,血容量减少,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活性增强,可致钠、钾、氯等电解质丢失,出现电解质紊乱。
全身中毒症状:发热达38℃以上,精神萎靡、烦躁不安,重者意识朦胧、昏迷,可有惊厥、呼吸不规则、心动过速、皮肤苍白、发绀、四肢发凉、血压下降等休克症状。
四、检查
1.大便常规:大便镜检可见脂肪球、少量白细胞。
2.大便培养: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沙门菌等病原菌。
3.血常规: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贫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变化。
4.血气分析:血气分析可了解有无酸碱平衡紊乱。
5.血生化检查: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有无电解质紊乱。
6.其他检查:如腹部X线检查、B超检查等,可了解有无腹部器质性病变。
五、诊断
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大便常规、大便培养等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
六、治疗
1.饮食疗法
调整饮食:继续母乳喂养,若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内,可用患儿日常食用的奶或奶制品继续喂养;若患儿年龄在6个月以上,可继续食用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如粥、面条、烂饭、馒头等,可给一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避免在腹泻时添加新的辅助食品。
母乳喂养儿的继续母乳喂养:不必改变喂养方式,也不必减少奶量及次数,只需注意喂养前后的清洁卫生即可。
人工喂养儿的调整饮食:可喂以等量米汤或水稀释的牛奶,或酸奶,由米汤、粥、面条等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病毒性肠炎:多有双糖酶缺乏,可改为豆制代乳品或发酵奶。
2.液体疗法
口服补液:适用于轻、中度脱水患儿。
静脉补液:适用于中、重度脱水患儿。
3.药物治疗
抗生素:如头孢菌素、青霉素等,适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干扰素等,适用于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
微生态制剂:如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可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散,可覆盖受损黏膜,增强黏膜屏障功能,起到止泻作用。
七、预防
1.合理喂养: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避免夏季断奶。
2.饮食卫生:注意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小儿饭前便后洗手,勤剪指甲。
4.避免滥用抗生素:避免长期滥用抗生素,以免导致肠道菌群失调。
5.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避免腹部受凉。
6.加强锻炼:增强小儿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