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得胃溃疡
胃溃疡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其可通过口口或粪口传播,特定人群感染后影响更大;药物因素,如非甾体抗炎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糖皮质激素增加胃酸分泌等;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与精神因素、胃泌素瘤及家族史有关;遗传因素使部分人胃黏膜更敏感;生活方式因素,像饮食不规律、吸烟、长期精神紧张等;其他因素如胃排空延迟和胆汁反流、环境因素等。此外,儿童、老年人、孕妇等特殊人群患胃溃疡后在治疗和护理上需特别注意。
一、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这种细菌会定植在胃黏膜上,引发炎症反应,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它可以通过口口传播或粪口传播,例如共用餐具、接吻等都可能导致感染。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老年人感染后因身体机能下降,溃疡愈合可能更慢。生活中不注意饮食卫生,经常在卫生条件差的餐馆就餐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有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病史的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更易发展为胃溃疡。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会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其合成受抑制后,胃黏膜的血流减少、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降低,从而使胃黏膜的保护功能减弱,容易引发溃疡。老年人可能因患骨关节炎等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发生胃溃疡的风险相对较高。有心血管疾病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也面临较高的溃疡风险。
2.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能增加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减少胃黏液分泌,抑制胃黏膜的修复。器官移植患者、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等可能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这会增加胃溃疡的发病几率。儿童使用糖皮质激素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剂量,因为其可能影响生长发育。
三、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
胃酸和胃蛋白酶是消化食物的重要物质,但当它们分泌过多时,会对胃黏膜产生自我消化作用。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因素会使大脑皮质功能紊乱,导致胃酸分泌增加。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另外,胃泌素瘤患者会分泌大量胃泌素,刺激胃酸大量分泌,从而引发胃溃疡。有胃酸分泌过多家族史的人群,患胃溃疡的可能性也相对较高。
四、遗传因素
遗传在胃溃疡的发病中也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可能使个体的胃黏膜对各种致病因素更为敏感,容易发生溃疡。如果直系亲属中有胃溃疡患者,那么其子女患胃溃疡的风险可能会增加。但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决定因素,还需结合环境等其他因素共同作用。
五、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不规律:经常不吃早餐、暴饮暴食、过度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破坏胃的正常消化节律。长期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烈酒等,会直接刺激胃黏膜,损伤胃黏膜屏障。年轻人常因工作忙碌忽视正常饮食,喜欢吃辛辣食物和喝烈酒,增加了胃溃疡的发病风险。
2.吸烟:吸烟会使幽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胆汁反流,破坏胃黏膜。同时,吸烟还会抑制胰液和碳酸氢盐的分泌,降低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吸烟者患胃溃疡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老年人吸烟时间长,对胃黏膜的损害更严重,溃疡愈合也更困难。
3.长期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会影响神经系统对胃肠道的调节,导致胃酸分泌失调,胃黏膜血液循环障碍。职场人士工作压力大、精神长期紧绷,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进而增加患胃溃疡的风险。
六、其他因素
1.胃排空延迟和胆汁反流:胃排空延迟会使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刺激胃酸分泌。胆汁反流会破坏胃黏膜的脂蛋白层,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患有胃动力障碍性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2.环境因素:不同地区的胃溃疡发病率有所差异,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如气候、水质、土壤等。寒冷地区的人群在冬季时,胃溃疡的发病率可能会相对升高。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儿童: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若怀疑儿童患有胃溃疡,应及时就医,尽量采用非药物治疗方法,如调整饮食等。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影响的药物,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家长要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卫生习惯,防止幽门螺杆菌感染。
2.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胃溃疡愈合较慢,且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胃溃疡时,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用药禁忌,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要注意饮食营养,以促进溃疡愈合。
3.孕妇:孕妇在怀孕期间身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用药需谨慎。若孕妇出现胃溃疡症状,应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孕妇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优先考虑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和治疗方式。孕妇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以减轻胃部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