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种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疾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与有害气体及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主要表现为慢性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和胸闷等症状,桶状胸、呼吸音减弱等体征,以及肺功能检查、胸部X线检查等异常。其治疗方法包括稳定期治疗和急性加重期治疗,预防方法包括戒烟、避免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锻炼、定期体检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孕妇等需注意治疗方法的选择。
一、临床表现
1.症状
(1)慢性咳嗽: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虽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
(2)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使患者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4)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胸闷。
(5)全身性症状:在疾病的临床过程中,特别是较重患者,可能会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外周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全身性症状。
2.体征
(1)视诊: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称为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
(2)触诊:双侧语颤减弱;
(3)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4)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相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二、诊断
1.肺功能检查: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慢阻肺的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均有重要意义。
2.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肺过度充气的程度及肺部并发症。
3.其他实验室检查:低氧血症时可能出现红细胞增多症;并发感染时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
三、治疗
1.稳定期治疗
(1)教育与管理:使患者了解慢阻肺的病理生理、病因、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方法等。帮助患者戒烟,避免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预防呼吸道感染等。
(2)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症状、合并疾病等选择合适的药物,如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祛痰药、抗氧化剂等。
(3)氧疗:长期家庭氧疗对具有慢性呼吸衰竭的患者可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4)康复治疗:包括呼吸生理治疗、肌肉训练、营养支持、精神治疗等。
(5)中医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采用中药、针灸、按摩等中医方法进行治疗。
2.急性加重期治疗
(1)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根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如感染、气道痉挛、气胸等。
(2)根据原因进行治疗:
抗感染治疗:如有感染证据,应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缓解气道痉挛。
糖皮质激素: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其他治疗:如祛痰药、吸氧、机械通气等。
四、预防
1.戒烟: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高危因素之一,戒烟是预防慢阻肺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措施。
2.避免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减少或避免接触有害气体、烟雾、粉尘等。
3.预防呼吸道感染:注意保暖,避免着凉,预防呼吸道感染。
4.加强锻炼: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定期体检: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慢阻肺。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慢阻肺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与成人有所不同,诊断主要依靠肺功能检查。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药物治疗与成人相似,但应注意药物的剂量和安全性。
2.老年人:老年人慢阻肺的患病率较高,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等。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
3.女性:女性慢阻肺患者的症状可能不如男性明显,容易被忽视。治疗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评估。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患慢阻肺的风险较高。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慢阻肺。
5.孕妇:孕妇慢阻肺的治疗应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治疗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定期进行产前检查。
总之,慢阻肺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规范化治疗和管理。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定期进行肺功能检查和评估,了解自己的病情,避免吸烟和暴露在空气污染环境中,预防呼吸道感染,加强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