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出血要怎么治
胃出血的治疗包括多个方面:一般治疗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出血情况,急性大量出血伴恶心呕吐者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进温凉清淡流食,出血停止后逐步调整饮食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药物治疗使用抑酸药、止血药物,老年患者用药要注意不良反应;内镜治疗适用于出血量大或药物治疗不佳者,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有多种止血方法;手术治疗针对内科及内镜治疗无效、出血快致休克或怀疑穿孔等情况,有不同手术方式需依病情选择;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有基础疾病患者,治疗时要兼顾其特殊情况,保障安全并综合治疗基础疾病。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监测: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血时血液吸入引起窒息,必要时吸氧。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呕血与黑便情况,准确记录出入量。对老年患者或既往有心血管疾病者,需关注心脏功能,避免因失血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2.饮食调整:急性大量出血伴恶心、呕吐者应禁食。少量出血无呕吐者,可进温凉、清淡流食,如米汤等,以中和胃酸,利于胃黏膜修复。待出血停止后,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避免食用辛辣、粗糙、坚硬食物,以防损伤胃黏膜再次出血。对于长期饮酒或有不良饮食习惯者,应劝导其改变生活方式,戒烟戒酒,规律饮食。
二、药物治疗
1.抑酸药:常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能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内pH值,促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凝块形成,有利于止血。H?受体拮抗剂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等也可使用,但效果相对较弱。一般而言,老年患者使用时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如肾功能不全者使用某些药物时可能需要调整剂量。
2.止血药物:如凝血酶,可直接作用于出血部位,促进血液凝固。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如奥曲肽,能减少内脏血流量,降低门静脉压力,从而达到止血目的。但使用生长抑素类药物时,需关注其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特别是老年患者或有心血管基础疾病者。
三、内镜治疗
1.内镜下止血方法:适用于出血量较大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常见方法包括内镜下喷洒止血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盐水;使用金属夹夹闭出血血管;进行内镜下热凝止血,如高频电凝、氩离子凝固术等。对于不同病因导致的胃出血,需选择合适的内镜治疗方式。如胃溃疡出血,可根据溃疡大小、部位及出血情况选择金属夹夹闭或热凝止血。
2.内镜治疗时机:一般主张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内镜检查与治疗,可提高止血成功率,降低再出血率和死亡率。对于大量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应在积极抗休克治疗,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尽快进行内镜治疗。
四、手术治疗
1.手术适应症:经内科保守治疗和内镜治疗无效,或出血速度快,短期内出现休克,或怀疑有消化道穿孔等情况时,需考虑手术治疗。如胃溃疡大出血,经药物和内镜治疗仍出血不止,且患者年龄较大,身体状况允许,可考虑手术切除溃疡病灶。
2.手术方式:常见手术方式有胃部分切除术、迷走神经切断术加胃窦切除术等,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病因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年轻患者,尽量选择对胃肠道功能影响较小的手术方式,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五、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老年人: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胃出血时,治疗过程中使用的药物可能与基础疾病用药相互作用,需密切监测。同时,老年人对失血耐受性差,容易出现心脑供血不足等并发症,应积极纠正贫血,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如某些抑酸药长期使用可能增加骨折风险,对于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需谨慎使用并适当补充钙剂。
2.儿童:儿童胃出血相对少见,多由应激、异物损伤等原因引起。治疗过程中应尽量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小的药物和治疗方式。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肝肾功能或神经系统发育的药物。在饮食调整方面,要根据儿童年龄提供易于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保证生长发育所需营养。同时,要关注儿童心理状态,避免因疾病和治疗过程给儿童带来心理创伤。
3.孕妇:孕妇发生胃出血时,用药需谨慎,避免使用对胎儿有潜在致畸或不良影响的药物。治疗应以保障母婴安全为首要原则,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止血方法,如内镜下止血。若必须使用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生命体征和胎儿宫内情况,确保母婴平安。
4.有基础疾病患者:对于有肝硬化、凝血功能障碍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胃出血治疗过程中需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综合治疗。如肝硬化患者,除常规止血治疗外,还需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肝性脑病等并发症。凝血功能障碍患者,需补充凝血因子,纠正凝血异常。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基础疾病对胃出血治疗效果的影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