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窘迫什么意思
胎儿窘迫指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多发生于分娩期,由胎盘早剥、脐带异常等引起;慢性常发生在妊娠晚期,与母体疾病、胎儿自身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胎心率异常、羊水胎粪污染、胎动异常、胎儿生物物理评分低等。诊断方法包括电子胎心监护、超声检查、胎儿头皮血pH测定。高龄孕妇、有慢性病史孕妇及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孕妇发生风险较高,需特殊注意。治疗上,急性胎儿窘迫要果断改善缺氧,必要时终止妊娠;慢性胎儿窘迫则视孕周等决定处理方案。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孕期保健、指导孕妇自我监护和合理安排生活。
一、胎儿窘迫的定义
胎儿窘迫是指胎儿在子宫内因急性或慢性缺氧危及其健康和生命的综合症状。它是一种需要密切关注和及时处理的产科重要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可能对胎儿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导致胎儿死亡。
二、胎儿窘迫的分类及原因
1.急性胎儿窘迫
多发生在分娩期,常见原因包括胎盘早剥、前置胎盘出血、脐带异常(如脐带绕颈、脐带脱垂等)、宫缩过强且持续时间过长、产妇低血压等。例如,脐带绕颈可能会使胎儿血液循环受阻,导致胎儿急性缺氧;胎盘早剥时,胎盘与子宫壁过早分离,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突然中断,引发急性胎儿窘迫。
2.慢性胎儿窘迫
常发生在妊娠晚期,主要因母体血液含氧量不足、子宫胎盘血管硬化、胎儿自身因素(如胎儿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胎儿畸形等)引起。母体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肾炎、糖尿病等疾病,会影响胎盘的血液灌注,导致胎儿慢性缺氧。
三、胎儿窘迫的临床表现
1.胎心率异常
是急性胎儿窘迫的重要征象。正常胎心率为110160次/分,若胎心率持续低于110次/分或高于160次/分,或出现胎心率变异减少等情况,提示可能存在胎儿窘迫。
2.羊水胎粪污染
胎儿缺氧会引起迷走神经兴奋,使肠蠕动增加、肛门括约肌松弛,导致胎粪排入羊水中,使羊水呈浅绿色、黄绿色或棕黄色。羊水胎粪污染可分为三度,一度浅绿色,提示胎儿慢性缺氧;二度黄绿色且较稠厚,表明胎儿急性缺氧;三度棕黄色、黏稠,说明胎儿缺氧严重。
3.胎动异常
胎动是孕妇自我监测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指标。急性胎儿窘迫初期,胎动会频繁,是胎儿缺氧初期的一种挣扎表现;若缺氧继续加重,胎动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慢性胎儿窘迫时,胎动也会较平时减少。
4.胎儿生物物理评分低
通过超声监测胎儿呼吸运动、胎动、胎儿肌张力、羊水量,加上电子胎心监护结果,进行综合评分。得分低提示胎儿可能存在缺氧情况。
四、胎儿窘迫的诊断方法
1.电子胎心监护
连续记录胎心率的变化,观察胎心率基线、变异以及与胎动、宫缩的关系,能及时发现胎心率异常,对判断胎儿窘迫有重要价值。
2.超声检查
可观察胎儿的生物物理现象,测量羊水量,评估胎盘功能,还能发现脐带异常等情况。
3.胎儿头皮血pH测定
在分娩期,通过采集胎儿头皮血进行血气分析,若pH<7.20,提示胎儿有酸中毒,存在胎儿窘迫。
五、不同人群的特殊情况及注意事项
1.孕妇年龄
高龄孕妇(年龄≥35岁)发生胎儿窘迫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孕妇患妊娠期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糖尿病等)的几率增加,影响胎盘功能。高龄孕妇在孕期应更加严格地进行产检,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2.孕妇病史
有慢性高血压、慢性肾炎、心脏病等病史的孕妇,胎儿窘迫的发生率也会升高。这类孕妇在孕前应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孕期要加强血压、血糖、心功能等的监测,遵循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3.生活方式
孕妇长期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增加胎儿窘迫的发生风险。孕妇在孕期应戒烟戒酒,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进行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以提高自身身体素质,为胎儿创造良好的宫内环境。
六、胎儿窘迫的治疗与处理
1.急性胎儿窘迫
应采取果断措施,改善胎儿缺氧状态。如左侧卧位,增加子宫胎盘血流灌注;吸氧,提高母体血氧含量;若因宫缩过强引起,可给予宫缩抑制剂;若经处理后仍无改善,应尽快终止妊娠,如进行剖宫产或阴道助产。
2.慢性胎儿窘迫
针对病因,视孕周、胎儿成熟度及胎儿窘迫的严重程度决定处理方案。若孕周小,胎儿娩出后存活可能性小,应尽量保守治疗以延长孕周,同时促胎肺成熟;若孕周已达足月,且胎儿窘迫情况较重,应及时终止妊娠。
七、预防措施
1.加强孕期保健
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如控制血压、血糖等。
2.指导孕妇自我监护
教会孕妇正确数胎动的方法,若发现胎动异常及时就诊。
3.合理安排生活
孕妇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避免劳累和精神紧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