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支气管肺炎
小儿慢性支气管肺炎指病程超3个月的支气管肺炎,多由急性支气管肺炎治疗不彻底等演变而来,病因包括感染、解剖生理特点、环境及基础疾病等因素;症状有咳嗽、发热、气促等;诊断依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治疗采用抗感染、对症及支持治疗;特殊人群如年龄小、有基础疾病、过敏体质患儿治疗需特别注意;预防和护理可通过增强体质、预防感染、按时接种疫苗及做好家庭护理等措施,以降低发病风险、促进患儿康复。
一、定义和概述
小儿慢性支气管肺炎是指病程超过3个月的支气管肺炎,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多由急性支气管肺炎治疗不彻底、反复感染等因素演变而来,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二、病因
1.感染因素:病毒(如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细菌(如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支原体等病原体感染是主要原因。小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若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易发展为慢性支气管肺炎。
2.解剖生理特点:小儿气管、支气管管腔相对狭窄,黏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差,肺弹力组织发育不完善,这些因素导致呼吸道清除功能较弱,易使病原体在呼吸道内积聚,引发炎症且不易恢复。
3.环境因素:生活环境中空气污染、被动吸烟、居住环境拥挤等,可削弱小儿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增加患病几率。
4.基础疾病:患有营养不良、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小儿,身体抵抗力低下,更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感染,进而发展为慢性支气管肺炎。
三、症状
1.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初期多为刺激性干咳,随着病情发展,可出现咳痰,痰液可为白色黏痰或黄色脓痰。咳嗽可持续较长时间,在晨起、夜间或活动后加重。
2.发热:部分患儿可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也有少数患儿体温正常。发热程度和持续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
3.气促:患儿可出现呼吸增快,严重时可伴有呼吸困难、喘息等症状。气促在活动后或哭闹时更为明显。
4.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由于长期患病,患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四、诊断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情况、症状持续时间、既往病史、家族史等,了解是否有反复呼吸道感染、治疗经过等。
2.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可闻及肺部啰音,多为中、细湿啰音,部位不固定。同时检查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精神状态等,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计数,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类型。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可辅助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病原学检查如痰培养、咽拭子培养、血清学检查等,有助于明确病原体。
4.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显示肺部纹理增粗、紊乱,可见斑片状阴影,有助于判断肺部病变的范围和程度。
五、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感染药物。如细菌感染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支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对症治疗:咳嗽、咳痰明显者可使用止咳祛痰药物;有喘息症状者可使用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缓解症状;发热时可根据体温情况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
3.支持治疗: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提供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饮食,鼓励多饮水,以利于痰液稀释排出。对于病情较重、进食困难的患儿,可给予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六、特殊人群提示
1.年龄较小的患儿:由于其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在治疗过程中应更加谨慎。用药时需严格掌握药物剂量和适应证,避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2.患有基础疾病的患儿:如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在治疗慢性支气管肺炎的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以提高患儿的身体抵抗力,促进病情恢复。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多学科协作,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过敏体质患儿:在使用药物时要特别注意药物过敏的问题,用药前需详细询问过敏史。在使用抗生素、止咳祛痰药物等时,要密切观察患儿是否有过敏反应,如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
七、预防和护理
1.增强体质:鼓励患儿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膳食,以增强身体抵抗力。
2.预防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避免带患儿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家长要注意个人卫生,接触患儿前要洗手,避免将病原体传染给患儿。
3.按时接种疫苗:按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等,可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降低慢性支气管肺炎的发生风险。
4.家庭护理:家长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注意体温、呼吸、咳嗽等症状的变化。帮助患儿拍背排痰,促进痰液排出。按照医生的嘱咐按时给患儿服药,定期带患儿到医院复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