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感冒的区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感冒在病原体、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区别。病原体上,前者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后者常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引起;临床表现上,前者症状多样且重症风险高,后者以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且全身症状相对轻;流行病学上,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及发病特点有差异;诊断方法上,前者靠核酸、抗原检测,后者主要靠临床表现结合病史;治疗原则上,前者对症支持治疗并可使用抗病毒药物,后者以对症治疗为主,流感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孕妇、有基础疾病者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原体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该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
2.感冒:通常由鼻病毒、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引起,常见的有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症状表现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多样,常见有发热(可为低热至高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会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病情严重程度不一,少数患者尤其是有基础疾病等高危人群可能进展为重症,出现呼吸困难、低氧血症,甚至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感冒:主要以呼吸道卡他症状为主,如打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等,全身症状相对较轻,一般发热程度多为低热或中度热,全身症状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相对较轻,通常没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那么多的多样表现及重症风险。
2.病情进展速度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部分患者感染后病情进展有一定个体差异,有些可能在13天内出现症状加重等情况。
感冒:病情进展相对较缓,症状一般在37天内逐渐缓解,若没有并发症通常不会出现严重的病情急转。
三、流行病学方面
1.传染源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传染源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
感冒:普通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感冒患者,通过飞沫传播等;流感则是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感冒: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接触口鼻等途径传播。
3.易感人群及发病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群普遍易感,老人、儿童、有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发病情况在不同地区、不同疫情阶段有所不同。
感冒:人群普遍易感,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冬春季相对多见,各年龄组均可发病,通常病情相对较轻,多数可自行恢复。
四、诊断方法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主要通过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抗原检测等进行诊断。核酸检测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抗原检测可作为补充筛查手段。
2.感冒: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等进行临床诊断,一般不进行特异性的病原学检测,除非是流感流行季节高度怀疑流感时可进行流感病毒抗原检测等相关检查辅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针对发热给予退热等处理,对于有呼吸困难等情况的给予呼吸支持等。同时,对于符合条件的患者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抗病毒药物等。
2.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如缓解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使用减轻鼻充血药物等,发热、头痛等可使用解热镇痛药物等,一般多可自愈,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可使用抗流感病毒药物(如奥司他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且有明确的用药指征和禁忌等要求)。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可能症状表现与成人有差异,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要及时就医;儿童感冒时也需关注体温等情况,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如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避免随意使用成人药物,因为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发育不完善,药物代谢与成人不同。
2.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易发展为重症,要加强健康监测,如定期监测体温、血氧等,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老年人感冒时也需谨慎用药,因为很多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要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缓解症状。
3.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需特别谨慎,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情况,及时就医评估;孕妇感冒时用药也需非常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缓解症状。
4.有基础疾病者:无论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还是感冒,有基础疾病者都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如糖尿病患者感染后需密切监测血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感冒或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要注意呼吸情况等,需遵循基础疾病的治疗规范并根据当前病情调整相关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