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食管反流原因
胃食管反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食管裂孔疝)、食管清除作用降低(食管蠕动功能障碍、唾液分泌减少)、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长期吸烟、大量饮酒、药物刺激)、胃排空延迟(胃部疾病、糖尿病);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肥胖人群、长期服用特定药物人群更易发生,且各有相应注意事项,如老年人少食多餐、积极治疗基础病,孕妇避免诱发食物、抬高床头,肥胖人群控制体重,长期服药人群密切关注症状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用药。
一、食管抗反流屏障功能减弱
1.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下括约肌是防止胃内容物反流的重要结构。多种因素可导致其压力降低,例如某些食物(巧克力、咖啡、高脂肪食物等)会影响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使其压力下降。年龄增长也会使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逐渐减退,老年人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概率相对较高。此外,一些药物如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等,会抑制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导致其压力降低,增加反流风险。怀孕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增大的子宫对胃部的压迫,也会使食管下括约肌压力下降,易出现胃食管反流症状。
2.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频繁:正常情况下,食管下括约肌会在吞咽等情况下短暂松弛。但当频繁出现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时,胃内容物就容易反流至食管。不良的生活方式如暴饮暴食、进食过快等,会刺激胃部扩张,引发食管下括约肌频繁松弛。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因素也可通过神经调节,导致食管下括约肌松弛次数增加。
3.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患者,部分胃组织通过扩大的食管裂孔进入胸腔,破坏了食管下括约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得抗反流屏障受损,胃内容物更容易反流。肥胖人群由于腹部脂肪堆积,腹内压力升高,增加了食管裂孔疝的发生风险,进而导致胃食管反流。
二、食管清除作用降低
1.食管蠕动功能障碍:食管的正常蠕动可以将反流至食管的胃内容物推送回胃内。随着年龄增加,食管的蠕动功能会逐渐减弱,老年人食管蠕动的力量和协调性变差,难以有效清除反流物。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会影响食管的神经支配,导致食管蠕动功能障碍,使得反流物在食管内停留时间延长。
2.唾液分泌减少:唾液具有中和胃酸、冲刷食管的作用。干燥综合征等疾病会导致唾液腺分泌功能受损,唾液分泌减少,对食管内反流物的中和和冲刷作用减弱,从而增加胃食管反流的危害。老年人唾液腺功能减退,唾液分泌量减少,也不利于食管内反流物的清除。
三、食管黏膜屏障功能降低
1.长期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食管黏膜,降低食管黏膜的抵抗力。吸烟还会减少食管黏膜的血液供应,影响黏膜的修复和再生,使食管黏膜更容易受到胃酸、胃蛋白酶等反流物的侵蚀。
2.大量饮酒:酒精可直接刺激食管黏膜,破坏黏膜的完整性。同时,酒精还会影响食管黏膜的防御机制,降低其对反流物的耐受性。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食管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明显,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较高。
3.药物刺激: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会抑制食管黏膜的前列腺素合成,削弱黏膜的保护作用,增加食管黏膜对反流物的敏感性。
四、胃排空延迟
1.胃部疾病: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会影响胃的正常蠕动和排空功能。胃黏膜的炎症和损伤会导致胃动力不足,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胃内压力升高,容易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幽门梗阻患者,胃内容物排出受阻,胃内压力持续升高,也会增加反流的风险。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引起胃肠道自主神经病变,影响胃的正常排空。胃排空延迟使得胃内食物潴留,胃内压力升高,促使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食管和胃部的各项功能都有所减退,更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少食多餐,避免进食过饱,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对食管和胃部功能的影响。
2.孕妇:怀孕期间发生胃食管反流较为常见。孕妇应避免食用可能诱发反流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等。进食后不宜立即平卧,可适当散步促进消化。睡觉时可将床头抬高1520厘米,减少夜间反流的发生。如果反流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避免自行用药影响胎儿健康。
3.肥胖人群:肥胖是胃食管反流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人群应积极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减轻体重,降低腹内压力,减少食管裂孔疝等疾病的发生风险。饮食上应避免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4.长期服用特定药物人群:正在服用钙通道阻滞剂、硝酸酯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等可能导致胃食管反流的药物的人群,应密切关注自身症状。如果出现反流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