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措施
小儿支气管肺炎护理需从多方面入手,包括环境护理(保持适宜温湿度、保证空气清新、减少噪音干扰)、呼吸道护理(协助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热护理(监测体温、采用物理和药物降温)、饮食护理(提供营养丰富食物、合理安排饮食次数、注意饮食卫生)、心理护理(安抚患儿情绪、鼓励配合治疗)、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症状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此外,针对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有过敏史的患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等特殊人群还需给予特殊护理提示。
一、环境护理
1.保持适宜的温湿度:病房温度应保持在1822℃,湿度维持在50%60%。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保持呼吸道黏膜的湿润,减少痰液黏稠度,利于痰液排出,同时也能让患儿感觉舒适,促进睡眠和恢复。
2.保证空气清新:定时开窗通风,每天至少23次,每次30分钟左右。但要注意避免对流风直接吹向患儿,防止再次受凉。可使用空气净化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减少空气中的灰尘、过敏原和有害气体。
3.减少噪音干扰:保持病房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和嘈杂的环境。噪音可能会影响患儿的休息和情绪,不利于病情恢复。可设置安静提示标志,医护人员操作时要轻拿轻放。
二、呼吸道护理
1.协助排痰:鼓励患儿多饮水,每日饮水量根据年龄不同有所差异,一般婴儿不少于500ml,幼儿不少于1000ml。充足的水分可以稀释痰液,便于咳出。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的患儿,可采用雾化吸入的方法,稀释痰液。同时,可通过拍背促进痰液排出,拍背时手指并拢、稍向内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患儿背部。
2.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患儿口鼻分泌物,防止堵塞呼吸道。对于年幼的患儿,可使用吸痰器,但操作时要动作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注意观察患儿的呼吸情况,如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通知医生。
三、发热护理
1.监测体温:定时测量患儿体温,一般每4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超过38.5℃时,应增加测量次数。密切观察体温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物理降温:当患儿体温低于38.5℃时,可优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用温水擦拭患儿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每次擦拭时间约1015分钟;也可使用退热贴,贴于患儿额头。要注意避免在患儿寒战期进行物理降温,以免引起不适。
3.药物降温:当患儿体温超过38.5℃且物理降温效果不佳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使用年龄禁忌,6个月以下婴儿慎用布洛芬,2个月以下婴儿禁用对乙酰氨基酚。同时,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体温下降情况、有无出汗过多等。
四、饮食护理
1.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根据患儿的年龄和消化能力,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或给予配方奶;较大的患儿可给予鸡蛋、鱼肉、蔬菜、水果等食物。食物应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2.合理安排饮食次数: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减轻胃肠道负担。同时,要保证足够的能量摄入,有助于患儿恢复体力。
3.注意饮食卫生:食物要新鲜、清洁,餐具要定期消毒。避免给患儿食用生冷食物,防止肠道感染。
五、心理护理
1.安抚患儿情绪:小儿患病后可能会感到恐惧、焦虑和不安,家长和医护人员要多给予关心和安慰。可以通过讲故事、玩游戏等方式转移患儿的注意力,减轻其不良情绪。
2.鼓励患儿配合治疗: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向患儿解释治疗的目的和方法,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疾病。对于年龄稍大的患儿,可让他们参与一些简单的护理活动,如自己喝水、吃药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患儿的体温、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如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心率加快、血压异常等,可能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
2.观察症状变化:注意观察患儿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的变化。如咳嗽加重、痰液增多、喘息加剧等,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食欲、睡眠等情况,如有异常也应及时处理。
3.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患儿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有无药物不良反应。如出现皮疹、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七、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早产儿和低体重儿:这类患儿身体机能尚未发育完善,免疫力较低,更容易发生感染和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要更加注意保暖,严格控制探视人员,避免交叉感染。喂养时要特别小心,防止呛奶。
2.有过敏史的患儿:要详细了解患儿的过敏史,避免接触过敏原。在使用药物和食物时,要特别注意观察有无过敏反应。
3.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支气管肺炎可能会加重心脏负担,导致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在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呼吸、心率、面色等情况,如有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症状,应立即通知医生。同时,要注意控制患儿的活动量,避免过度劳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