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普通肺炎的区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普通肺炎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差异。病因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特定病毒引起,普通肺炎病因多样;临床表现中,症状和影像学各有特点;实验室检查的血常规和病原学检查结果不同;治疗分别针对各自病因及病情采取相应措施;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感染或患病时各有其特殊情况需关注和特殊处理。
一、病因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2.普通肺炎:病因多样,可由细菌(如肺炎链球菌等)、病毒(如常见的流感病毒等)、支原体、衣原体等多种病原体感染引起,也可由理化因素(如放射性损伤、化学性刺激)、免疫损伤、过敏及药物等非感染因素导致,不同病因的发病机制和传播特点各异。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常因人体免疫力下降时,细菌侵入肺部引发炎症,其传播主要是人与人之间通过飞沫等,但传播能力相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较弱。
二、临床表现方面
1.症状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病情轻重不一,轻者可仅有轻微发热、乏力等,无肺炎表现;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
普通肺炎:症状相对多样,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多起病较急,常有高热、咳嗽、咳痰,痰液可为脓性,部分患者可伴有胸痛;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肺炎症状相对较轻,也可出现发热、咳嗽等,但一般咳痰症状不如细菌感染明显;支原体肺炎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起病较缓慢,主要表现为乏力、咽痛、头痛、咳嗽等,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
2.影像学表现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
普通肺炎:不同病因所致影像学表现不同,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肺部的实变影,可伴有支气管充气征;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肺炎影像学改变多样,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改变等;支原体肺炎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肺部多种形态的浸润影,呈节段性分布,以肺下野为多见。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血常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减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肝酶、乳酸脱氢酶、肌酶及肌红蛋白增高;多数患者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升高,降钙素原正常。重型、危重型患者可见D-二聚体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减少。
普通肺炎: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常明显升高,可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肺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支原体肺炎白细胞计数正常或稍增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2.病原学检查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鼻咽拭子、痰和其他下呼吸道分泌物、血液、粪便等标本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可明确诊断。
普通肺炎: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可通过痰培养、血培养等找到相应的致病菌;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肺炎可通过病毒核酸检测等明确病毒类型;支原体肺炎可通过支原体培养、血清学检查(如支原体IgM抗体检测)等进行诊断。
四、治疗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同时针对病毒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一些抗病毒药物等(具体药物需依据病情和诊疗指南),对于重型、危重型患者需要呼吸支持、循环支持等综合治疗。
2.普通肺炎: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细菌感染引起的肺炎主要是使用抗生素治疗;病毒感染引起的普通肺炎主要是进行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支原体肺炎主要是使用大环内酯类等抗生素治疗。
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咳嗽等,也有少数可出现川崎病样表现等。在治疗上需更加注重支持治疗,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而儿童普通肺炎的病因及治疗也需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如儿童支原体肺炎相对常见,治疗时选择合适的抗生素且要考虑儿童的用药安全。
2.老年人: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因为老年人往往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需要更加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同时在用药等方面要考虑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老年人患普通肺炎时,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需要特别谨慎,治疗时要权衡对孕妇和胎儿的影响,在保证孕妇安全的前提下进行治疗。孕妇患普通肺炎时,同样要根据具体病因谨慎选择治疗方案,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