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哮喘治疗指南
支气管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良好控制、预防未来风险,其治疗方案包括药物与非药物治疗,还涉及治疗调整、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及定期随访。药物治疗分控制药物(如吸入糖皮质激素等)和缓解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等),治疗分级依病情分四级,控制不佳时升级治疗,维持控制3个月以上可降级治疗;特殊人群(儿童、老年人、孕妇)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非药物治疗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呼吸训练、适度运动;患者需每36个月定期随访,医生根据情况调整方案。
一、支气管哮喘治疗目标
支气管哮喘治疗目标是达到并维持症状的良好控制,预防未来风险的发生,包括哮喘急性发作、肺功能不可逆损害等。良好控制的症状表现为无(或最少)的日间症状、无夜间症状或因哮喘憋醒、无需(或最少)使用缓解药物、正常的活动水平(包括运动)、肺功能接近正常、无哮喘急性发作。
二、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控制药物:是需要长期使用的药物,主要通过抗炎作用使哮喘维持临床控制。常见的控制药物有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氟替卡松等)、白三烯调节剂(如孟鲁司特钠)、长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常与吸入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茶碱类(如氨茶碱)、抗IgE抗体等。
缓解药物:又称急救药物,在有哮喘症状时按需使用,通过迅速解除支气管痉挛从而缓解哮喘症状。常用的缓解药物有短效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短效吸入抗胆碱能药物(如异丙托溴铵)、短效茶碱等。
2.治疗分级
间歇状态(第1级):症状发作少于每周1次,夜间哮喘症状少于每月2次,肺功能正常。按需使用短效β?受体激动剂缓解症状,一般不需要使用控制药物。
轻度持续(第2级):症状发作≥每周1次,但少于每天1次,夜间哮喘症状多于每月2次,但少于每周1次。首选低剂量的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
中度持续(第3级):每天有症状,影响活动和睡眠,夜间哮喘症状≥每周1次。可选用低中剂量的吸入糖皮质激素加长效β?受体激动剂,或中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或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加白三烯调节剂等。
重度持续(第4级):每天有频繁的症状,严重影响活动和睡眠,经常出现夜间哮喘症状。一般需要高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加长效β?受体激动剂,必要时可加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茶碱等。
三、治疗调整
1.升级治疗:当哮喘控制不佳时,应考虑升级治疗。如在使用低剂量吸入糖皮质激素控制不佳时,可增加吸入糖皮质激素剂量或联合使用长效β?受体激动剂等其他控制药物。
2.降级治疗:当哮喘达到并维持控制3个月以上时,可考虑降级治疗。逐步减少药物剂量和种类,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但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哮喘复发。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哮喘治疗方案需根据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制定。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无法正确使用吸入装置,可选用有配套储雾罐的压力定量气雾剂或干粉吸入器。
儿童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用药时要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和不良反应。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可能影响生长发育的药物,如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影响儿童身高增长,需密切监测生长发育情况。
家长要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等,同时要教育儿童正确认识哮喘,提高治疗依从性。
2.老年人
老年人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在选择哮喘治疗药物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某些β?受体激动剂可能会影响心血管系统,使用时需谨慎评估。
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要注意调整药物剂量,避免药物蓄积导致不良反应。
老年人可能存在认知功能下降,家属要协助其正确用药,定期带老人进行复诊和肺功能检查。
3.孕妇
哮喘控制不佳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不良影响,如孕妇可能出现先兆子痫、早产等,胎儿可能出现生长受限、低体重儿等。因此,孕期哮喘的治疗非常重要。
孕期用药需谨慎选择,一般来说,吸入糖皮质激素是相对安全有效的控制药物,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孕妇要注意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保持良好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定期进行产检和哮喘病情评估。
五、非药物治疗
1.避免接触过敏原和诱发因素:了解自己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毛发等,尽量避免接触。同时,要注意避免吸入刺激性气体、冷空气等诱发因素。
2.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可以增强呼吸肌力量,改善呼吸功能。
3.适度运动:在病情稳定时,可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但要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发作。
六、定期随访
哮喘患者应定期随访,一般每36个月复诊一次。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症状控制情况、肺功能检查结果等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患者在复诊时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用药情况、症状变化等,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



